
亦作“ 饋饍 ”。謂烹調膳食。《新唐書·南蠻傳下·室利佛逝》:“又有獸,類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饋膳。” 宋 蘇轍 《亡姊王夫人墓志銘》:“惟夫人幼而敏,四歲而知絲纊,十歲而知饋饍,父母以為能。”
“饋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shàn,其核心含義為“烹調膳食”。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烹饪、準備飯食的過程,尤其強調對食物的加工與調理。例如《新唐書》提到以某種獸肉“饋膳”,即指将其烹饪成美味膳食。
詞素拆分
《新唐書·南蠻傳下》
記載一種形似野豬的動物“雩”,因肉質鮮美被用于“饋膳”,即通過烹調成為佳肴。
蘇轍《亡姊王夫人墓志銘》
描述王夫人自幼擅長“饋膳”,十歲便能料理飲食,體現古代對女性持家能力的重視。
“饋膳”反映了古代對飲食制作的重視,尤其在禮儀和家庭倫理中,善烹者常被視為德行與能力的體現。該詞在現代多作為研究古漢語或曆史文化的學術用語。
“饋膳”(kuì sh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饋”和“膳”。
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饣”(shí)部,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思,右邊的是“貴”(guì)部,表示與“珍貴”相關的意思。這個字一共有15個筆畫。
“膳”字同樣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的是“月”(yuè)部,表示與“肉食”相關的意思,下面的是“⺩”(肉)部,表示與“肉類食物”相關的意思。這個字一共有18個筆畫。
“饋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表示給人們提供食物的意思。在今天的用法中,它常常指餐食的供應,尤指對客人的招待。
在繁體字中,“饋膳”仍然保留原來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饋的上部分常常用“才”(cái)代替,“膳”的下部分常常用“⺷”(食)代替。
以下是一些關于“饋膳”的例句:
1. 這家飯店的饋膳服務非常周到。
2. 我們特地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饋膳來歡迎客人。
3. 那位貴賓品嘗了他們精心準備的饋膳後,非常滿意。
一些與“饋膳”相關的組詞包括:餐館、饋贈、奉獻。
與“饋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供應、交食、酬答。
與“饋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索取、扣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