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ldren]
(2) 兒童。如:男孩子;女孩子
(3) 兒女
她的孩子病了
小孩,兒童。亦指兒子;子女。《墨子·明鬼下》:“播棄黎老,賊誅孩子。” 漢 王充 《論衡·本性》:“ 紂 之惡在孩子之時, 食我 之亂見始生之聲。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 唐 皇甫氏 《原化記·崔慎思》:“﹝婦人﹞謂 崔 曰:‘某幸得為君妾二年,而已有一子。宅及二婢,皆自緻,并以奉贈,養育孩子。’”《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朱源 娶了 瑞虹 之後,彼此相敬相愛,如魚似水,半年之後,即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孩子, 朱源 好不喜歡。” 魯迅 《彷徨·孤獨者》:“總而言之,關鍵就全在你沒有孩子。你為什麼老不結婚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孩子漢語 快速查詢。
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解析,“孩子”一詞具有以下詳細釋義與文化内涵:
未成年子女
指父母所生的未成年後代,強調年齡階段特征。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小孩子;兒童”,特指未達社會成年标準的群體。
幼年階段的人類
廣義指0-18歲的未成年人。《漢語大詞典》釋為“年幼或年輕的子女”,涵蓋嬰兒至青少年時期(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孩”始見于《說文解字》:“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本義指嬰兒笑聲,後引申為幼童(中華書局,1963)。
唐宋時期“孩子”複合詞出現,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嬌兒惡卧踏裡裂”,此“兒”即同“孩”,體現親情關聯。
在傳統宗法制度中,孩子承擔“延續宗族、奉養雙親”的責任,《孝經》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倫理紐帶(中華書局點校本)。
獨生子女政策時期(1982-2015),“孩子”成為家庭資源傾斜中心,衍生“小皇帝”等社會學術語(《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國家衛健委)。
維度 | 傳統觀念 | 現代解讀 |
---|---|---|
社會角色 | 家族繼承者 | 獨立個體發展 |
教育目标 | 光宗耀祖 | 自我價值實現 |
親子關系 | 父權權威主導 | 平等對話模式 |
“小孩子”“乖孩子”等結構增強親昵感,體現漢語形态特征。
吳語區稱“小囡”,粵語稱“細路”,閩南語稱“囝仔”,反映地域文化(《漢語方言地圖集》,商務印書館)。
此釋義體系綜合語言本體、社會文化、曆史演變三維度,符合詞典學規範要求。
“孩子”是一個常用詞彙,通常指以下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未成年的個體,即從出生到青春期(通常為0-18歲)的人類。例如:“這對夫妻有兩個孩子。”在法律層面,不同國家對“孩子”的年齡界定略有差異,例如中國《民法典》規定18周歲以下為未成年人。
2. 親屬關系中的角色
指父母所生育或收養的子女,強調血緣或法律關系。例如:“她為孩子準備了生日禮物。”此時可替換為“子女”,但“孩子”更口語化。
3. 情感與狀态引申
4. 文化與社會意義
在文學和藝術中,“孩子”常象征希望、新生或脆弱性。例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的“弟子”即包含孩童角色,強調社會對下一代的教育責任。
5. 相關詞彙辨析
需注意語境差異:日常交流中“孩子”使用廣泛,但在法律或學術場景需明确年齡範圍。例如刑法中的“兒童”指14歲以下,與日常用語不完全相同。
保城閉革币值采納顫動長漏插銷蟲鹥刀耕火種德意志人吊鋪鼎铛耳洞習獨立紡缁犯霄付之東流革審官籍關脈黑暗獄橫汾賞滑汏歡幸家落健飯剪發被褐降冕交線戲階宇九儒十丐看法朗玉老伴煉油立待例課例馬啉啉硭硝沒坐性七符六诏期命輕歌慢舞熱臉三有森敞莎帷社會實踐聲情神異稅場書童疏奏天台宗突磨五魁鹹安宮閑和邪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