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誇虛妄。《韓詩外傳》卷九:“謾誕者,趨禍之路也。”《周禮·秋官·禁暴氏》“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 漢 鄭玄 注:“民之好為侵陵、稱詐、謾誕,此三者亦刑所禁也。” 賈公彥 疏:“謾誕,謂浮謾虛誕也。” 漢 焦贛 《易林·遯之中孚》:“市空無虎,謾誕妄語。”
“謾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謾誕”指浮誇虛妄、荒謬可笑的言論或行為,強調内容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該詞由“謾”(荒謬不實)和“誕”(虛假虛構)組合而成,兩者共同強化了“不切實際”的貶義色彩。
需注意與“誕謾”(dàn màn)區分,後者側重“以虛假言辭诽謗他人”,詞序和語義均有差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方言發音差異,可參考《韓詩外傳》《周禮》等文獻。
謾誕是指言語或行為荒謬、荒唐,不符合常理或實際情況的意思。
謾誕的拆分部首為讠(言字旁)和日,總共有11個筆畫。
謾誕一詞源自古代漢語,謾的本義是“謾罵”,後來引申為誇大其詞地說話或者表示無厘頭的行為,而誕則表示虛妄、假扮。因此,謾誕表示言語或行為荒謬、不真實。
謾誕的繁體字為謾誕。
在古代,謾誕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他的言談舉止如此謾誕,讓人難以置信。
2. 這個故事雖然談笑間可聽,卻不妨礙其中的謾誕。
3. 他的建議實在太謾誕了,我們不得不拒絕。
組詞:荒謬、荒唐、離奇、怪癖
近義詞:滑稽、荒誕、可笑、荒謬
反義詞:真實、合理、可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