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蚶子。俗稱瓦壟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魁蛤》:“案《嶺表録異》雲:南人名空慈子。尚書 盧鈞 以其殼似瓦屋之壟,改為瓦屋、瓦壟也。 廣 人重其肉,炙以薦酒,呼為天臠。 廣 人謂之蜜丁。”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蜜丁馬甲》:“ 紹興 呂學博 承恩 詩雲:‘蜜丁曾共品,馬甲亦同名。’為主司賞識,取中三十四名。按,蜜丁,見《海物異名記》,雲:‘蜜丁,魁蛤之子也。’”
“蜜丁”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一、本義(水産名稱) 根據權威詞典記載,蜜丁指蚶子的肉,即軟體動物魁蛤的肉質部分。其特點包括:
二、其他釋義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出該詞可拆解為“蜜+丁”,引申為形容事物甜美可口。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或權威辭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用法。
三、文獻佐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廣人謂之蜜丁”,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亦有相關詩文引用,印證其作為水産名稱的曆史淵源。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文學創作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蜜丁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yīn dú),“蜜”意為蜂蜜,是一種甜味糖漿,而“丁”指的是小塊頭的事物,合在一起表示蜂蜜的濃稠和堅韌的特性。
蜜丁的部首是蟲(chóng),它在字的左邊,表示與蟲相關的事物。蜜丁的總筆畫數是15,其中“蜜”有9畫,“丁”有6畫。
“蜜丁”一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左傳·文公十二年》。由于蜂蜜糖漿的濃稠和堅韌特性,人們用“蜜丁”來形容某些特别堅固、堅韌的物體。
蜜丁的繁體字形式為“蜜丁”。在繁體字中,字形保持較為傳統,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蜜丁的“蜜”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宀”(mián),下部分為“宓”(fú)。而“丁”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這塊蜜丁般的糖果,口感非常濃郁。
2. 他的表演技巧像蜜丁般的甜,令觀衆贊歎不已。
蜜語、蜜月、蜜蜂、蜜糖、丁香
糯糯、黏黏、濃稠、堅韌
稀薄、松散、脆弱、易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