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消渴 ”。指糖尿病、尿崩病等。 南朝 宋 鮑照 《侍郎滿辭閣》:“既同 馮衍 負困之累,復抱 相如 痟渴之疾。” 宋 歐陽修 《亳州乞緻仕第四劄子》:“臣自 治平 二年已來,遽得痟渴,四肢瘦削,腳膝尤甚。” 金 元好問 《後芳華怨》詩:“ 長門 曉夕壽 相如 ,儘著千金買痟渴。”
“痟渴”是古代中醫術語,現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痟(xiāo):
渴(kě):
“痟渴”為複合詞,指代以多飲、多尿、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對應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及尿崩症。中醫認為其病因與陰虛燥熱、髒腑功能失調有關。
古代“痟渴”主要涵蓋兩類疾病:
注:古代中醫對代謝疾病的認識與現代醫學存在差異,但“痟渴”作為曆史病名仍有研究價值。
痟渴(xiào kě)是一個中文詞彙,由痟(xiào)和渴(kě)兩個字組成。痟指的是口渴或者渴望,渴則表示口渴或渴求。
痟:由疒部(示字旁)和肖字旁組成,共5個筆畫。
渴:由氵部(水字旁)和曷字旁組成,共8個筆畫。
痟渴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意義一直延續至今。在繁體中,痟渴的寫法仍然是痟渴。
在古時候,痟渴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樣子。痟在古代漢字中常被寫作“瀟”。渴的古代寫法則是“渇”。這些寫法均反映了古代人們對于口渴的描述和理解。
1. 我在炎熱的夏天裡,一直感到痟渴異常。 解釋:在炎熱的夏天,由于天氣幹燥,人們容易感到口渴或渴望水分。
2. 這場比賽過後,隊員們痟渴得像駝鳥一樣。 解釋:比賽過後,由于劇烈運動,隊員們非常口渴,就像駝鳥一樣渴望水源。
組詞:口痟、痟疾、渴望、求渴。
近義詞:口渴、幹渴、渴求。
反義詞:滿足、飽足、滿足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