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族的意思、五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族的解釋

(1).指族誅本人、兩弟及兩妻家。《漢書·酷吏傳·王溫舒》:“光祿勳 徐自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溫舒 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顔師古 注:“ 溫舒 與弟同三旅,而兩妻家各一,故為五也。”

(2).謂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親族。《後漢書·黨锢傳序》:“而今黨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訓之文,有謬經常之法。”《資治通鑒·晉紀安帝隆安元年》:“收殺 觚 者 高霸 程同 ,皆夷五族。” 胡三省 注:“五族,謂五服内親也。”

(3).辛亥革命後曾稱 漢 、 滿 、 蒙 、 回 、 藏 五個民族為“五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族的基本釋義

1. 民族概念(近代史核心含義)

指辛亥革命後提出的“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群體,象征中華民族的統一體。這一概念源于孫中山“五族共和”思想,強調民族平等與國家統一。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确将五族并列,北洋政府時期更以“五色旗”(紅黃藍白黑)象征五族團結。

2. 宗族制度(古代用法)

古代指同宗分支形成的五類親族關系,具體包括:

3. 政權與部落統稱(曆史語境)


文化象征與延伸含義


權威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對“五族”的條目解析,并參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民族政策演變論述。因涉及曆史文獻與學術觀點,部分内容未見于網絡公開資源,故不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五族”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法律與宗族概念

  1. 族誅五族
    指古代一種嚴酷刑罰,誅殺範圍包括本人、兩弟及兩妻家族,共五支親族。此說法源自《漢書·酷吏傳》的記載,因漢代酷吏王溫舒的罪行而被提及。

  2. 五服親族
    指以喪服制度劃分的五類親屬關系,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涵蓋五代以内的宗族成員。此用法見于《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用于描述宗法制度下的親疏關系。


二、近代民族與國家概念

  1. 辛亥革命後的五族共和
    1912年清帝退位诏書中提出“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象征民族團結。五色旗(紅、黃、藍、白、黑)即代表這五個民族,成為民國初期的國旗。

三、特殊曆史語境(僞滿洲國)

  1. 僞滿洲國的“五族協和”
    日本侵華時期,僞滿政權将境内民族劃分為日、滿、朝、蒙、漢五族,宣揚“民族平等”以鞏固殖民統治。此概念具政治宣傳性質,與主流曆史叙述差異較大。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崩波飙風撥草尋蛇箔幛潮潤侈奢抽抽雌絃大敵黮黭鬥鹌鹑讀書種子飛燕襆頭官倉貫鬥才鬼子孫過省行政訴訟法毫忒黑煙懷書角椅精勤巨變揩摩慷慨輸将賴纏瀾清零夷霖淖龍門客胪布絡絲埋沒明河鳴駞礳石渠南粵彭韋貧衿璞石骎尋求哀三茶六禮神牽鬼制神寝施助耍花盤四稽私諡松牀縮栗淘索銅錘花臉玩思微積分文馬現代派窸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