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繮的意思、馬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繮的解釋

亦作“ 馬韁 ”。控馬的缰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晉 杜預 注:“羈,馬羈。絏,馬繮。” 元 揭傒斯 《曹将軍下槽馬圖》詩:“朱絲不是凡馬韁,天閑十二皆龍驤。” 清 蒲松齡 《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殘傷,驛吏鞭背掣馬韁。” 峻青 《海嘯》序幕:“ 小馬 接過馬缰,轉身向村中飛馳而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繮(亦作“馬缰”)指馭馬時用于控制馬匹的繩索,通常由皮革或粗麻編織而成,一端連接馬嚼環,另一端由騎手或駕車者握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屬“繮”部,字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中的“繮,馬絡頭也”,引申為“系馬之索”。現代漢語中,馬繮既是實用工具,也承載文化意象,如成語“馬繮勒馬”比喻及時制止錯誤行為。其結構包含主繩、分叉扣環和尾端握柄三部分,古代文獻如《周禮·夏官》已記載其制作規範。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馬繮”(簡體寫作“馬缰”)是用于控制馬匹的繩索,通常指連接在馬籠頭或馬嚼子上的繩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馬缰是騎手或駕車者手中直接操控的繩索,通過拉扯不同方向的力度向馬匹傳遞指令,例如停止、轉向或調整速度。它是馬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結構與功能
    一般分為左右兩條,兩端固定在馬嚼子的銜鐵環上,中間部分由騎手握持。部分缰繩會附加裝飾(如皮革包裹)或功能設計(如防滑紋路),以提升操控性和舒適性。

  3. 文化引申
    漢語中常用“脫缰野馬”比喻失控狀态,如“情緒如脫缰野馬”。這一意象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象征自由與束縛的沖突。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騎馬、馬車駕駛或傳統馬術訓練。現代馬術運動中,缰繩材質從傳統麻繩發展為合成纖維,更注重輕便與耐用性。

若需了解不同地區馬缰的具體形制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馬具研究專著或民俗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工半讀弊穴鉢拏補察不蠲垂沒春焙黜棄促狹鬼等置地堰吠奢告籴臯繇鞲扇鬼哭狼嚎海航合力鶴軒合元音講衆賤伎賈田激激濟濡钜夫開宴亢壯客位空譽奎墨狼頭僚故免禍明選牛酒拟效跑跶辟蕩纰缦破琴絶弦千語萬言橋松慶霄日無暇晷軟默三八節生公石釋甲石烈手工業獸睡死政宋子探赜索隱題親童子郎違貶險捍邪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