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韁 ”。控馬的缰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晉 杜預 注:“羈,馬羈。絏,馬繮。” 元 揭傒斯 《曹将軍下槽馬圖》詩:“朱絲不是凡馬韁,天閑十二皆龍驤。” 清 蒲松齡 《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殘傷,驛吏鞭背掣馬韁。” 峻青 《海嘯》序幕:“ 小馬 接過馬缰,轉身向村中飛馳而去。”
“馬繮”(簡體寫作“馬缰”)是用于控制馬匹的繩索,通常指連接在馬籠頭或馬嚼子上的繩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馬缰是騎手或駕車者手中直接操控的繩索,通過拉扯不同方向的力度向馬匹傳遞指令,例如停止、轉向或調整速度。它是馬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構與功能
一般分為左右兩條,兩端固定在馬嚼子的銜鐵環上,中間部分由騎手握持。部分缰繩會附加裝飾(如皮革包裹)或功能設計(如防滑紋路),以提升操控性和舒適性。
文化引申
漢語中常用“脫缰野馬”比喻失控狀态,如“情緒如脫缰野馬”。這一意象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象征自由與束縛的沖突。
使用場景
多用于騎馬、馬車駕駛或傳統馬術訓練。現代馬術運動中,缰繩材質從傳統麻繩發展為合成纖維,更注重輕便與耐用性。
若需了解不同地區馬缰的具體形制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馬具研究專著或民俗文化資料。
馬缰是指用來束縛馬兒的繩子或皮帶,用于控制馬的前進和停止的工具。
馬缰的部首是馬,共有8個筆畫。
馬缰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最初的寫法是“馬繮”,表示用來束縛馬的繩子。
在繁體字中,馬缰的寫法是「馬韁」。
在古代,馬缰的寫法有時候會出現“纓”字作為代替,表示馬上所系的物件。
1. 他手中緊握着馬缰,慢慢地引導着馬前進。
2. 馬缰松了一些,馬兒立刻加速了。
馬缰繩、馬缰索、馬缰頭、馬缰環等。
缰繩、繩缰。
放縱、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