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下戰衣。謂士無戒備。《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慶氏 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亦指罷兵。 漢 陳琳 《為袁紹上漢帝書》:“雖欲釋甲投戈,事不得已。” 梁啟超 《新民說》:“昔 希臘 列邦,幹戈相尋,一遇 波斯 之來襲,則忽釋甲而相與歃血焉。”
"釋甲"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ì jiǎ,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脫下戰衣或铠甲,字面意為解除武裝裝備。引申為停止戰鬥、消除戒備,常用于形容敵對雙方和解或罷兵的情景。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成語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左傳》、漢魏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3、6的來源。
釋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釋甲的意思是解除甲胄、脫下盔甲,也引申為放下武器、停止戰鬥的意思。這個詞語常用于形容戰争結束、和平降臨的時刻。
釋甲的“釋”字由讠部和舌部組成,由11筆構成;“甲”字由田部和犬部組成,由5筆構成。
釋甲一詞最早出現在《儀禮·中庸》中,在古代典籍中有多次使用。形容戰争結束的和平場景,寓意人民解放塵封的心靈,摒棄矛盾和戰争。
釋甲的繁體字為「釋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釋甲古時候的寫法為「釋甲」。
1. 在這場戰争結束後,人們終于可以釋甲安居,過上和平的生活。
2. 戰士們在戰鬥結束後,紛紛釋甲下山,回到他們的家鄉。
釋甲可以與其他詞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釋甲歸田”、“釋甲農民”等。
釋甲的近義詞包括“和平”、“停戰”、“解甲歸田”等,它們都指的是結束戰争、實現和平的狀态。
釋甲的反義詞是“戰争”、“武裝沖突”等,表示沖突和戰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