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March 8th)] 國際婦女鬥争的紀念日。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權利而舉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第二次社會主義者婦女大會上決定,以每年3月8日為婦女節。亦稱“國際婦女節”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簡稱。1909年3月8日, 美國 芝加哥 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權利而舉行示威,次年8月在 丹麥 首都 哥本哈根 召開國際第二次社會主義者婦女大會,為了促進國際勞動婦女的團結和解放,大會接受 德國 社會主義革命家 蔡特金 的倡儀,決定以每年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八節漢語 快速查詢。
三八節(sān bā jié)是現代漢語中對“國際婦女節”的簡稱,特指每年3月8日為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而設立的全球性節日。其釋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與社會文化應用兩方面解析:
詞源構成
“三八”由數字“三”和“八”組合,直接對應日期“3月8日”。需注意與漢語中表輕貶義的方言詞“三八”(形容言行失當)嚴格區分,二者僅為同形詞,語義無關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18頁“三八節”詞條。
規範定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三八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的俗稱,全稱為“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其核心含義為:
紀念婦女争取平等權利的鬥争,倡導性别平等與女性賦權的國際紀念日。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國際婦女節”條目。
曆史背景
節日起源于20世紀初歐美工人運動,中國于1924年首次公開紀念三八節,現已成為法定節日,體現對女性社會價值的官方認可。
來源: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官網《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由來》。
當代意義
現代語境中,“三八節”既是表彰女性成就的慶典符號,亦承載推動性别平等、反對歧視的社會使命。民間常以贈送鮮花、舉辦文化活動等形式表達對女性的尊重。
權威參考來源(無有效鍊接時标注文獻):
“三八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簡稱,以下是關于該詞條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三八節指每年3月8日,是為紀念女性争取平等權益而設立的全球性節日,又稱“國際婦女節”或“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其核心意義在于推動性别平等,肯定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的貢獻。
二、曆史起源
三、意義與活動
四、名稱演變 因日期為3月8日,民間俗稱“三八節”;近年來也衍生出“女神節”“女王節”等更具親和力的稱呼。
補充說明
“婦女”一詞在官方定義中泛指18歲以上成年女性,無特殊限制。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6、8等來源。
岸谷白縠白饧剝皮實草襃語悲咤補紉達官貴要代谷當州大宅丁身地震波愕夢蕃舶犯境逢接腹議服衆趕鞘孤隱海甸橫橋虹銷雨霁珲春回春妙手見敝漿飯降身家頭房子急波波京卿經天緯地愧勗牢靠凜絜隆敬邁人馬牙消南裔偏閏疲陋怯桡日角龍顔潤澤商枚弄色深峭濕肉伴乾柴收監壽徵似續讨誦萎奴公微鮮五言金城饷午小鈔遐森斜燈齂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