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籴的意思、告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籴的解釋

請求買糧。《逸周書·籴匡》:“於是救困大荒……君親巡方,卿參告糴。”《孔子家語·在厄》:“ 孔子 厄于 陳 蔡 ,從者七日不食。 子貢 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 宋 陸遊 《山園遣興》詩:“輸逋告糴走比鄰,恤患分災累故人。”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旱潦》:“官吏之撫治此方者,又豈能長以告糴勸捐為事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籴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專指古代因災荒或戰亂導緻糧食短缺時,向鄰國或官府請求購買糧食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請求買糧”,《說文解字》中“籴”字明确解釋為“市谷也”,即買進糧食的動作。這一行為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左傳·僖公十三年》提及晉國因饑荒“乞籴于秦”,《史記·貨殖列傳》中亦提到諸侯國間“通糧調籴”的互助現象。告籴不僅體現古代社會的糧食流通制度,也反映了傳統“以農為本”思想下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現代研究中,告籴被視為古代經濟史和災害應對機制的重要案例,相關論述可參考《中國古代經濟史》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告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告”和“籴”兩個部分組成:

  1. 告:意為請求、告知。
  2. 籴(dí):指買入糧食(與“粜”tiào,即賣出糧食相對)。

整體含義指在糧食短缺時,向他人或他國請求購買糧食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

該詞在現代已不常用,但可通過其構詞邏輯理解:通過“請求”(告)實現“購糧”(籴)的目的,是古代應對災荒的重要措施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暴戾恣睢璧珰不解事布衫不鹹不淡財政結餘鈔盜逞嘴赤色重提醇旨楚妘斷港俸深分針伏踬戤米囤餓殺構山歸潮過關斬将闳達揮犀肌腠結喉擊毀餽勞連底清六家七宗龍紗鹿角叉律義蠻頭茂渥甿讴面皰抹階目不苟視平封淺察欠産傾谄磬色青瑣門祈戰三飯蜃風生圹石家莊市石女疏觕訟阋碳弧談天天邊外天日同仇污言穢語誣鑿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