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蠻的意思、戎蠻的詳細解釋
戎蠻的解釋
(1).亦作“ 戎曼 ”。即 蠻氏 。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時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遊一帶。後為 楚 所滅。《左傳·昭公十六年》:“ 楚 子聞 蠻氏 之亂也與 蠻子 之無質也,使 然丹 誘 戎蠻子 嘉 殺之,遂取 蠻氏 。”《公羊傳·哀公四年》:“ 晉 人執 戎曼子 赤 歸于 楚 。 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曆代州域形勢一·戎蠻》:“ 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蠻城 ,即 戎蠻子國 。 哀 四年, 楚 圍 蠻氏 ,盡俘以歸。”
(2).泛指四夷。 晉 張華 《命将出征歌》:“ 重華 臨帝道,戎蠻或不賓。”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書》:“ 吳 、 楚 、 秦 、 越 ,昔之稱戎蠻者,今皆為中原腹地。”參見“ 四夷 ”。
詞語分解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戎蠻”一詞的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可分為兩種主要解釋:
一、成語含義(現代用法)
基本解釋:指戰争和野蠻行為。由“戎”(戰争、軍隊)與“蠻”(野蠻、粗魯)組合而成,形容人的行為或态度缺乏文明禮貌。
例句:在批評他人舉止時,可用“戎蠻”強調其粗魯或不文明的表現。
二、曆史名詞(古代用法)
-
指古族名
- 戎蠻是西戎的一支,春秋時期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遊一帶,後被楚國所滅。例如《左傳·昭公十六年》記載楚滅戎蠻的史實。
- 古時亦寫作“戎曼”,如《漢語大詞典》提到其族名來源。
-
泛指四方少數民族
- 晉代張華《命将出征歌》以“戎蠻”代指未歸順的邊疆民族;清代薛福成則用其描述古代中原對吳、楚等地的舊稱。
- 與“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概念相關,屬古代對異族的統稱。
三、使用區别
- 成語用法:多用于現代語境,強調野蠻行為。
- 曆史名詞:需結合文獻,指特定部族或廣義的邊疆民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或《漢語大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戎蠻》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戎蠻》指的是戰争中的粗野和殘暴行為,一般用來形容那些野蠻、粗魯、舉止不文明的人或民族。它包含了文化素質低下、品德不端等貶義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戎蠻》的拆分部首為「戈」和「虍」。其中「戈」是表示武器的意思,「虍」是表示虎字的部首,這裡是用來表達野蠻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目為9。
來源:
《戎蠻》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載馳》中的一首古代民歌裡。在古代,部分勇猛好戰的少數民族被稱為「戎蠻」。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對于行為粗魯、野蠻的人的稱呼。
繁體:
《戎蠻》的繁體字為「戎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對《戎蠻》的寫法有所變化,以「戎」字為例,古代寫法如下:「戈臾」。
例句:
他的舉止粗魯無禮,真是個戎蠻之人。
組詞:
戎狄、戎馬生涯、蠻族、蠻荒
近義詞:
野蠻、粗魯、蠻橫
反義詞:
文明、禮貌、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