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 明 李贽 《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
“麻痹不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缺乏情感感知,既可形容生理上的麻木(如肢體失去知覺),也可比喻心理上的冷漠、不敏感。
出處與結構
用法與示例
該成語在古籍中偶見醫學相關引用(如《本草綱目》提及病症),但現代多用于抽象描述。需注意區分“麻痹”(生理)與“麻木”(心理)的側重點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麻痹不仁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人在某種情況下感覺麻木無感或缺乏同情心和敏感性。這個詞常用于表達對他人冷漠無情的态度。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麻(首部是麻字旁,共11劃)
痹(首部是疒字旁,共10劃)
不(疍字旁+一橫,共4劃)
仁(亻字旁+二橫,共4劃)
麻痹不仁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不過,在中國古代文學和戲劇中,麻痹不仁經常用來形容冷酷無情的人。
在繁體字中,麻痹不仁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麻痹不仁沒有明确的特定寫法,因為這個詞組并不是一個傳統的成語或常用詞。所以,無法給出古代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麻痹不仁的态度讓人們對他失望,無法理解他為何如此不關心别人的困境。
一些與麻痹不仁相關的詞語包括:冷漠、無情、冷淡。
與麻痹不仁相反的詞語包括:敏感、體貼、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