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居民的基層編制。《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引申指鄉裡。《漢書·尹翁歸傳》:“盜賊發其比伍中, 翁歸 輒召其縣長吏,曉告以姦黠主名。”《宋書·謝方明傳》:“又罪及比伍,動相連坐,一人犯吏,則一村廢業。”
(2).猶等同,匹敵。 明 徐渭 《贈吳宣府序》:“中朝始翕然以君為長城,一時勳名,無與比伍。”
“比伍”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礎含義
根據《周禮·地官·族師》記載,“五家為比,五人為伍”,即“比”和“伍”是周代戶籍與軍隊的基層單位。這一制度用于居民管理,要求相鄰家庭互相監督、共同承擔責任(如刑罰、慶賞等),并參與國家事務(如服役、喪葬互助)。
引申義
漢代後,“比伍”逐漸代指鄉裡或鄰裡。例如《漢書·尹翁歸傳》提到“盜賊發其比伍中”,表明同一編制内的居民需對犯罪行為連帶負責;《宋書·謝方明傳》也記載“罪及比伍,動相連坐”,進一步說明其社會約束作用。
明代文獻中,“比伍”衍生出“等同”或“難以匹敵”的含義。例如徐渭在《贈吳宣府序》中寫道:“一時勳名,無與比伍”,強調某人的功勳無人能及。
該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下含義有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比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比較和對照。
《比伍》的部首是人字旁(亻)和木字旁(木),共有12個筆畫。
《比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比伍不可得而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在社會交往中不應該與低下的人作比較。
《比伍》的繁體字為「比伍」。
在古時候,《比伍》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總體來說是類似現代字形的。
1. 在這個比較難得的機會裡,他們比伍物資情況。
2. 老師用不同的方法來比伍學生們的作品。
1. 比較(bǐ jiào):對照、對比。
2. 比例(bǐ lì):一種量的關系。
對照、對比
相同、相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