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炊具,猶今之砂鍋。 唐 杜甫 《聞斛斯六官未歸》詩:“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宋史·隱逸傳下·蘇雲卿》:“土銼竹幾,地無纖塵。” 明 李東陽 《齋居日待諸同官不至》詩:“硯田曉滴薔薇露,土銼春回榾柮煙。” 清 吳偉業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山薪土銼續,村釀瓦罌提。”
“土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土锉(拼音:tǔ cuò)指一種古代炊具,類似于現代的砂鍋。它由粗陶或土質材料制成,常用于烹煮食物,具有耐高溫、保溫性好的特點。
在成語“繩床土锉”中,“土锉”與“繩床”(繩編的簡陋床鋪)并列,共同形容事物粗糙、未經精細加工的狀态,比喻生活條件或器物簡陋。
需注意,“土锉”單獨使用時多指炊具,而“繩床土锉”作為固定搭配時側重比喻意義。不同文獻中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土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來墊着東西并旋轉摩擦的工具。土锉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土”和“锉”,其中“土”是意為土地、泥土的意思,而“锉”則是指用于锉刀、锉子等工具。
土锉的筆畫數共有15畫,其中“土”部的4畫,“锉”部的11畫。
關于土锉一詞的來源,主要是指示這個工具是用來在土地或泥土上進行锉刀作業的。在農耕時代,土锉通常被用來修整土地的表面,使其更加平整。它在農田開墾和整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繁體字中,土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土锉的古代寫法為“土鳺”。這種寫法是在部首“鳥”上加上“土”來表示土地。但是現代漢字簡化後,将“鳺”字部分換成了與“鳥”字一樣的“锉”。
以下是一些土锉的例句:
1. 農民使用土锉對農田進行整理。
2. 他用土锉把地面的凸起去掉。
3. 這把土锉的質量非常好,不易生鏽。
土锉可以擴展成其他詞語,比如“土锉刀”、“土锉片”等等。“土锉刀”是使用土锉時所需的工具,而“土锉片”是土锉所加工的産品。
與土锉相關的近義詞有磨刀石和砂輪等,它們都是用來磨削工具的工具。而土锉的反義詞是平整,即使地面變得平坦而無需使用土锉。
綜上所述,土锉是一個用于墊着東西并旋轉摩擦的工具,主要用于農田整地等領域。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土”和“锉”,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土锉的古代寫法為“土鳺”,現代漢字簡化後變成了“土锉”。它可擴展成其他詞語,如土锉刀和土锉片。與土锉相關的近義詞有磨刀石和砂輪,反義詞是平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