緑莎的意思、緑莎的詳細解釋
緑莎的解釋
(1).綠色的莎草。《後漢書·馬融傳》:“樹以蒱柳,被以緑莎。”
(2).泛指綠草地。 唐 元稹 《和樂天題王家亭子》:“風吹筍籜飄紅砌,雨打桐花蓋緑莎。” 前蜀 韋莊 《睹軍回戈》詩:“禦苑緑莎嘶戰馬,禁城寒月搗征衣。” 宋 葉夢得 《八聲甘州·正月二日作》詞:“好是緑莎新徑,賸安排芳意,特地重栽。” 明 劉基 《琅琊王歌》之二:“花高折不得,空步緑莎歸。”
詞語分解
- 緑的解釋 緑 ǜ 緑 ù 均見“綠”。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莎的解釋 莎 ō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塊根稱“香附子”,可入藥。 莎 ā 多用于人名、地名。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緑莎(lǜ suō)是漢語中的古雅詞彙,由“緑”(綠色)與“莎”(莎草)組合而成,專指青翠茂密的莎草,常見于古典詩文描寫自然景緻。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字義解析
-
緑(lǜ)
- 本義:青黃色,泛指草木茂盛時的顔色。《說文解字》釋:“帛青黃色也”,引申為自然界的鮮綠色調。
- 文學意象:象征生機、清新,如“緑水”“緑楊”。
-
莎(suō)
- 植物指代:莎草科草本植物,多生于濕地,莖葉細長。《本草綱目》載:“莎草根即香附子”,其葉如韭,叢生蔓延。
- 音韻關聯:古音讀“梭”(suō),與“蓑”同源,暗含柔韌之意。
-
合成詞“緑莎”
- 核心釋義:青綠色的莎草叢。如唐代李賀《南山田中行》雲:“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啧啧……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其中“莎”即暗指濕地草叢景象。
- 引申意境:喻指幽靜恬淡的田園風光,或隱逸生活的自然背景。
二、典籍例證與文學運用
-
詩詞意象
- 王維《渭川田家》:“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雖未直用“緑莎”,但“桑葉”“麥苗”等同屬田園植物意象群,與“緑莎”的語境相通。
- 杜甫《獨坐》:“啅雀争枝墜,飛蟲滿院遊。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濕地草叢(緑莎)常為蟲鳥栖息之所,此類場景與之契合。
-
本草文獻
《本草綱目·草部》詳載莎草屬性:“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為香附子。” 印證“莎”的植物學特征。
三、文化意蘊
- 隱逸象征:如《楚辭》以香草喻君子,“緑莎”亦承載超脫塵俗之意,多見于山水田園詩。
- 生态描寫:古典園林常模拟“緑莎”景觀,如蘇州拙政園苔徑莎叢的設計,體現自然野趣。
四、現代轉義與植物考據
今“莎草”屬莎草科(Cyperaceae),含約5000種,如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等。其莖葉青綠時即合“緑莎”本義,多見于江南濕地。部分方言區仍稱水邊細草為“莎草”,延續古語遺風。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 《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 《中國植物志》線上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全唐詩》王維、杜甫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緑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綠色的莎草
- 基本解釋:指莎草科植物,其葉片或整體呈現綠色。這一釋義最早見于《後漢書·馬融傳》中的記載:“樹以蒱柳,被以緑莎。”
- 植物特性:莎草多生于濕地,古代常被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園林植被。
2.泛指綠草地
- 延伸含義:在文學作品中,“緑莎”常被借代成綠意盎然的草地或自然場景。例如:
- 唐代元稹《和樂天題王家亭子》:“雨打桐花蓋緑莎。”
- 宋代葉夢得《八聲甘州·正月二日作》:“好是緑莎新徑,賸安排芳意。”
- 文學意象:詩人通過“緑莎”營造清新、甯靜的意境,如韋莊《睹軍回戈》中“禦苑緑莎嘶戰馬”,以草地反襯戰争場景的肅殺。
補充說明
- 詞源與演變:該詞由“緑”(綠色)與“莎”(莎草)組合而成,早期多用于寫景,後逐漸擴展為象征自然生機的意象。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賞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唐代詩詞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璧三獻便車辨覈博識洽聞踟跦處中答答戰電珠梵亞林璠璵凡主赙賜恭謙怪嫌袿裳駭驚旱隊賀家魟科畫道黃金印會剿谏過教誡腳梢天揭秘接洽糾聚舉措失當局躬刻忍揆測寥豁立方米茅草媒氏門戶開放扪循渺綿旁生魄戗茬,戗茬兒取長棄短任意灑塗賞赙邵杜梢人蛇母勝兵十漿五饋思惟四照素姓停直土虺宛蜒缊袯銜志枭販小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