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ntonly;arbitrarily;willfully] 任隨其意,不受約束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吳均《與朱元思書》
(1).任隨其意,不受約束。 漢 劉向 《九歎·思古》:“播規榘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北史·叔孫建傳》:“初, 俊 卒, 明元 命其妻 桓氏 曰:‘夫生既共榮,沒宜同穴。能殉葬者,可任意。’” 宋 梅堯臣 《送新安張尉乞侍養歸淮甸》詩:“任意歸舟駛,風煙亦自如。” 明 李贽 《答劉憲長書》:“縱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不必立定跟腳也。”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叢書》:“後 陶 氏 宗儀 刻《説郛》,所録不下千餘種,卷帙雖雲緐富,然任意芟削,頗失原書之真。” 巴金 《家》九:“他們在街上任意橫行,沒有人敢出來幹涉。”
(2).沒有任何條件的。如:任意三角形。
“任意”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指“任隨其意,不受約束”,強調行為或選擇完全按照個人意願進行,如《與朱元思書》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現代漢語中可表示“無限制、無條件的”,例如“任意選擇”“任意組合”。
詞性特征
作形容詞使用,描述不受限制的狀态,如“任意門”“任意球”等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古代文獻出處
語義擴展
從具體行為(如殉葬選擇)逐漸泛化為抽象概念,如宋代梅堯臣詩句“任意歸舟駛,風煙亦自如”,已接近現代用法。
文學與日常表達
近義詞與反義詞
語境區分
在正式文本中多用于中性描述(如數學定理),而口語中可能隱含負面色彩,如“任意妄為”。
權威性差異
古籍引用(如《北史》)時需注意曆史背景,避免與現代語義混淆。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現代應用場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或使用到的一個詞就是“任意”。那麼,“任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來進行詳細的解析。
“任意”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沒有限制、自由選擇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的自由度,或者用來描述某種情況下的自由選擇。
根據《康熙字典》,“任意”的部首是“人”,共有5個筆畫。
“任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篇文章中,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自由。後來逐漸擴大引申,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
“任意”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一緻,仍然是“任意”。
在古代漢字中,“任意”有多種寫法,像是“任㕥”、“任懿”、“任伊”等,但是這些寫法逐漸淘汰,現代漢字統一采用了“任意”的寫法。
1. 做事情要有計劃,不要隨意任意安排。 2. 在這個工作中,他有權利任意決定。
1. 任命:被上級指定或委派擔任某個職務。 2. 任性:表現出任意妄為的态度行為。 3. 任勞任怨:無論面對什麼工作或苦事,都能勇往直前。
1. 隨意:表示不受限制,可以任意選擇。 2. 自由:形容不受約束,能夠隨心所欲。 3. 恣意:表示任性而為,不受他人控制。
1. 受限:與“任意”相反,表示受到限制或束縛。 2. 不得已:表示不得不做某事,沒有任意選擇的餘地。 3. 強制:指強迫或命令别人做某事,無法自由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