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籬與荊棘。借指鄉野。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天子或都 許 ,或都 長安 ,或幸 洛陽 。宮室煨燼,越在籬棘間, 備 未嘗使一介行李詣行在所。”
“籬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由“籬”(竹籬)和“棘”(荊棘)組合而成,字面指竹籬與荊棘,常借代鄉野或偏遠之地。例如宋代俞文豹《吹劍錄》中描述:“天子或都許……越在籬棘間”,即用“籬棘”暗指簡陋的鄉野環境。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可比喻困難重重、處境艱險,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吹劍錄》原文。
籬棘(lí jí)是一個表示荊棘、尖刺的詞語。它用來形容某些具有尖銳、刺人的東西,比喻阻擋、困擾人的障礙。
籬字由“竹”和“裡”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竹”表示與竹子相關的事物,“裡”表示籬笆。
籬字共有11畫,竹字部首4畫,裡字部首7畫。
籬字最初來源于古代的籬笆。籬笆由竹子或木條編成,用于圍繞農田、住宅等地方。籬笆的作用是阻攔或保護,所以以籬字來形容阻礙、困擾是很貼切的。
籬字的繁體字是籬(lí),與簡體字寫法一樣,都由竹字部首和裡字部首組成。
古代漢字寫法有許多變種,籬字也有幾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若”加“竹”加“爻”,表示草木茂盛之意。
1. 前面一片籬棘,無法前進。
2. 他心中有籬棘,不容易接受新的觀點。
籬牆、籬笆、棘手、荊棘、困籬
障礙、阻礙、困境、困擾
暢通、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