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鎖墩 ”。關鎖禁閉。 南朝 宋 劉義慶 《宣驗記》:“ 滎陽 高荀 ……鎖頓地牢,分意必死。”一本作“鏁頓”。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苟不滿慾,則鎖墩下處,閉之幽室,或帶赴道府。”
“鎖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綜合了曆史用法和現代引申義:
“鎖頓”從具體禁閉行為延伸至抽象的發展受阻,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演化特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宣驗記》或《福惠全書》等古籍。
《鎖頓》也稱為《薩頓》,是一個表示“鎖定、封鎖”的詞語。它表示将物體或某種狀态保持不變或阻止其發展。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固定、限制或關閉某些事物,阻止其移動、進展等。
《鎖頓》的拆分部首為“金”,意為金屬,象征着鎖的材質。它的拆分筆畫為“钅”、“鎖”和“飛”,總共11畫。
《鎖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具體來源尚不明确。根據研究,它可能源自于古代文人的創造,以形容某種狀态的固定或阻礙。
《鎖頓》的繁體寫法為《鎖頓》。
在古代,鎖頓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沒有詳細文獻資料,無法準确描述其古時候的寫法。
1. 政府對這個區域進行鎖頓,以阻止疫情蔓延。
2. 他将文件鎖頓在保險櫃裡,以确保安全。
3. 這個城市遭遇了暴雨并且交通被鎖頓,導緻許多人滞留。
1. 鎖定:表示将某物固定在某個位置或狀态。
2. 鎖住:表示使用鎖将門窗等物體關閉或固定。
3. 解鎖:表示取消物體的鎖定狀态,以便移動或打開。
1. 封鎖:表示阻止某些信息、行動等的傳播或進展。
2. 封閉:表示關閉或隔絕某個區域或物體,使其無法被進入或使用。
3. 停滞:表示某種發展或運動的中斷或停止。
1. 開放:表示取消限制,使某個區域或物體可自由進出或使用。
2. 自由:表示沒有限制或束縛,可以自由行動或發展。
3. 進展:表示事物持續進行或發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