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全自己的身體、生命。《漢書·司馬遷傳》:“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軀保室家,不復有所作為。” 郭沫若 《海濤集·跨着東海》:“你雖然離開了祖國,離開了工作崗位,你不應該專門為全軀保妻子之計,便隱沒下去的。”
“全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和用法:
指整個身體,強調全身的完整性或各部分共同參與的狀态。例如形容身體動作時,表示“全身投入”或“所有肢體協調配合”。
在古漢語中常引申為保全身體和生命,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明哲保身”的行為。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全軀”,更多以成語形式出現(如“全軀保命”),或在文學作品中保留古義。日常表達中常用“全身”替代其基本含義。
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龔自珍《明良論》等古籍原文。
《全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整個身體。它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的身體完整、無缺。
拆分《全軀》的部首是“⺶”和“⺼”,多屬于左右結構的字。而總筆畫數則是12畫。
《全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繁體中的寫法為「全軀」,軀字是其古體形式。
在古代,字體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全軀》一詞在古時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标準字。不過,由于篇幅限制,我們無法展示其古時的寫法。
1. 他遭受了嚴重的傷害,但是仍然保持着全軀不倒的勇氣。
2. 運動員需要有強健的全軀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全軀一詞本身不能進行組詞,因為它已經是一個詞語。
1. 整體:表示整個的、完整的意思。
2. 一體:表示融為一體、統一的意思。
1. 殘疾:表示身體部分受損、不完整的意思。
2. 缺失:表示缺少、不完整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