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給軍營耕牧的田地。 唐 韓愈 《崔評事墓銘》:“署為觀察巡官,實掌軍田。”《明史·羅亨信傳》:“時遣官度二鎮軍田,一軍八十畝外,悉徵稅五升。”《續文獻通考·田賦五》:“ 正統 二年,免軍田正糧歸倉,止徵餘糧六石。”
以下是關于“軍田”的詳細解釋:
軍田是古代政府分配給軍隊用于耕種或畜牧的田地,屬于屯田制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過軍隊自給自足,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同時鞏固邊疆防禦。
制度起源
軍田制度可追溯至漢代,但唐代和明代尤為典型。例如唐代韓愈《崔評事墓銘》記載“實掌軍田”,說明當時設有專門官職管理軍田。
分配與稅收
軍田不僅保障了軍隊的糧食供應,還通過屯墾開發邊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例如明代在邊境地區推廣軍田,兼具軍事防禦與經濟開發雙重功能。
更多信息可查看《明史·羅亨信傳》《續文獻通考·田賦五》等史料,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軍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拆分部首是軍(jūn)和田(tián)。
軍的部首是冖(mì),拼音為jūn,意思是軍隊、軍事。它由四個筆畫組成,書寫時先畫上面的橫、再畫兩個豎,最後畫下面的橫。
田的部首是田(tián),拼音也是tián,意思是田地、農田。它由五個筆畫組成,首先畫上面的橫,然後畫三個豎,最後畫下面的橫。
軍田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指的是士兵們在農閑時分配到的田地。這些田地通常由統治者或将領将其分配給士兵們,以确保士兵們有足夠的糧食供給。
在繁體字中,“軍田”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軍田”的漢字寫法并沒有改變。在古代武将們延續了這一制度,給士兵們分配農田,以供養自己和家人,确保他們有足夠的糧食。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些軍田是為了确保軍隊的糧食供給。”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軍隊、田野、農田、軍事、戰争。
軍田的近義詞有:軍戶、兵田。
軍田的反義詞在此語境下較少,因為軍田通常是為了軍隊的糧食供給,反義詞可能是沒有軍田或饑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