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挾權。謂假用君上權命脅迫别人。《書·泰誓中》:“朋家作仇,脅權相滅。” 孔穎達 疏:“姦宄之臣,脅於在下,假用在上之權命脅之,更相誅滅也。” 唐 顔真卿 《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時 張易之 、 昌宗 兄弟,席寵脅權,天下側目。”
“脅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假借君主或上位者的權命來脅迫他人。以下是詳細解析:
“脅權”由“脅”(脅迫)與“權”(權力)組合而成,意指利用權力進行脅迫,尤其指臣子假借君主的名義行使權威以達到個人目的。這一行為常帶有僭越、濫用權力的貶義色彩。
《尚書·泰誓中》
原文提到“朋家作仇,脅權相滅”,指奸佞之臣結黨營私,假借君主權力互相傾軋。孔穎達注疏進一步解釋為“假用在上之權命脅之”,即臣子盜用君主權威脅迫他人。
唐代顔真卿的碑銘
在《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中,描述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席寵脅權,天下側目”,指二人倚仗皇帝寵信濫用職權,引發衆怒。
當代可引申為任何濫用職權、假借名義脅迫他人的行為,但需注意其古典語境與貶義屬性。例如:“某些官員脅權謀私,最終難逃法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相關注釋及唐代史書。
脅權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指的是在利用權勢或威脅方式迫使他人做某事或放棄某種權利的行為。
脅權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卩”和“權”,其中,“卩”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部首,表示文書或契約的封條,“權”則是表示權力、權益的意思。脅權共有11個筆畫。
脅權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史書中。在該書中,脅權被用來描述一種強迫别人做某事的行為。隨着時間的推移,脅權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脅權的繁體字為「脅權」。
在古代,脅權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典籍《說文解字》的記載,脅權的古漢字寫法是「脅權」。
1. 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威脅手段,脅權他人屈從于他的意願。
2. 在法律面前,脅權是被禁止的,任何人都不應該利用權勢去脅迫他人。
脅迫、權力、威脅、壓迫
強迫、迫使
讓步、自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