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尾。乞求貌。 宋 梅堯臣 《和司馬學士慮囚》:“猛虎在陷穽,挑尾尚求食。”
“挑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挑尾”指搖動尾巴,常用來形容動物(如老虎)或人處于困境時乞求的姿态。該詞帶有明顯的比喻色彩,通過動作描寫傳遞出卑微、祈求的情感狀态。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的《和司馬學士慮囚》:“猛虎在陷穽,挑尾尚求食。” 此處以困獸搖尾求食的意象,暗喻囚徒的求生欲望。
3. 結構與用法分析
4.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動物或人在絕境中的卑微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例如:“雖處劣勢,他仍如挑尾之獸,試圖争取最後生機。”
提示:該詞具有較強古典色彩,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搖尾乞憐”等現代成語,但需注意二者在貶義程度上的差異。
挑尾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結束時加入某些額外内容。它拆分的部首是手和尾,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文化習慣和寓言故事。
在古代,人們認為,在結束之時,将尾巴或者邊緣部分留下來,可以迎來好運和順利。例如,在織布結束時,留下一點未織的尾巴,或者在寫字結束時留下一部分未完成的字尾。此外,在某些儀式和祭祀活動中,也會有類似的習慣。
傳統漢字中的挑尾寫法有一些區别于現代簡體字的寫法。在繁體中,"挑"字的上半部分是由"扌"(手的部首)和"兆"(示意物品的部首)組成。而"尾"字的首部是由"屍"(身體的部首)和"一"(表示擡起的手勢)組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挑尾的句子:
1. 我們在織毛衣的時候,都會挑尾,以示祝福。
2. 書法家在作品結束時特意挑尾,表示在墨迹中留下餘韻。
挑尾也有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
組詞:挑字、挑釁、挑剔、挑選。
近義詞:曲終人散、畫餅充饑、欲擒故縱。
反義詞:完美收尾、一氣呵成、周全收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