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吐露。《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王進 在急忙間,不覺真心露吐,乃道:‘阿彌陀佛! 玉姐 為了你,險些送了性命,怎説這話!’”
“露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解釋
拼音為lù tǔ,意為“吐露”,指在言語或行為中表露出真實情感、意圖或信息。多用于描述無意間或緊急情況下的真情流露。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醒世恒言》中的情節:王進在情急之下“真心露吐”,說出玉姐為對方險些喪命的真相。此例體現了該詞常用于非刻意狀态下表達隱藏内容。
用法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多強調“不經意性”,如成語式用法形容言行中無意識的真實表露(如所述),但需注意其更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單字拆分釋義:“露”指顯現(如“暴露”),“吐”為表達(如“傾吐”),組合後強化了“自然流露”的語義層次。
建議需引用古典文獻或分析特定文本時,可進一步查閱《醒世恒言》原文(、6、7均提及該出處)。
《露吐》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露出來或者吐出來。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露吐》的拆分部首是雨和口,分别表示“雨水”和“口”的意思。根據漢字字典的查詢,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露吐》一詞為漢語詞彙,典籍中最早出現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增廣賢文·策名》:“君子能容于百姓之口,小人欲露其吐。”這裡的“露吐”意指露齒而笑,表示君子待人親和、寬容謙和的态度。
《露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露吐」,仍然保持着與簡體字相同的意思。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康熙字典》中的《露吐》,字形拆分為「雨」和「吐」,其中「雨」在古漢字中表示雨滴,而「吐」則是指從口中出來。這種寫法也是在一定曆史背景下形成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
1. 她坐在湖邊,看着湖水微微泛起的波紋,露出滿足的笑容。
2. 在講解笑話時,他忍不住露吐了一下,引起了一陣歡笑。
1. 露水:指晚上或清晨大地表面散布的露珠。
2. 吐露:指坦白、傾訴或表達真實的想法或情感。
3. 露天:指在戶外、沒有遮蓋物的地方。
1. 露出:指将原本隱秘的部分暴露出來。
2. 吐出:指從口中将物體排出來。
1. 隱蔽:指不讓别人知道或看到的狀态。
2. 吞下:指将物體咽下去,不吐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