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旱。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夫女謁行則讒夫昌,讒夫昌則苞苴通, 殷湯 以此自誡,即濟於旱亢之災。”
“旱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嚴重的幹旱災害,通常形容因長期無雨導緻土地幹燥、農作物缺水的情況。其核心含義強調幹旱的極端性和破壞性。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極端幹旱現象,如:“連年旱亢,農田顆粒無收。”
旱亢(hàn k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旱季時因缺水而導緻的幹燥和病症。旱亢也指某些人在幹旱的環境中,由于飲食和天氣條件的惡化而造成的機體不適。
旱亢的筆畫數為11,由“日”和“亢”兩個部首組成。
旱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易經》中就有“亢龍有悔”一詞。其中,“亢”代表龍長高難以承擔負重的意思,後來演變為代表缺水的意義,進一步派生出“旱亢”。
旱亢的繁體字為「旱亢」,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旱亢的字形略有不同,旱字的上半部分有一個“氵”形狀,象征着水,下面是字母“㐽”表示田地的意思;亢字由左邊的「丄」和右邊的「亡」組成。
1. 旱季缺水,導緻農作物枯萎,人們易患上旱亢症狀。
2. 這個地區的氣候幹燥,人們經常遭受旱亢之苦。
1. 旱災:指由于長時間承受幹旱天氣而造成的農作物死亡或嚴重減産。
2. 亢奮:指精神或行為過分興奮、激動。
3. 旱魃:傳說中的神獸,相傳可以造成幹旱。
旱季、幹旱、幹燥
豐收、潮濕、濕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