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粮仓名。又名 兴洛仓 。 隋 大业 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 河南省 巩县 东南。因地处旧 洛水 入 黄河 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 大业 十三年(公元617年), 瓦岗 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 洛口城 ,周围四十里。 唐 开元 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 洛口仓 于此。《通鉴考异·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引《革命记》:“ 密 説 让 曰:‘ 洛口仓 米逾巨亿,请公发一札之令,使 密 奉之,告诸道英雄,就仓喫米,必当云合响应,受命於公,然后称帝号以定中原。’”
洛口仓是隋代国家战略粮仓的典型代表,其名称源自地理方位与功能属性的结合。"洛"指洛阳,"口"为洛水与黄河交汇处,"仓"即粮储设施。该仓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的七里铺,依托洛水航运与黄河漕运双重地理优势。
从建筑规制看,该仓采用地下窖藏技术,《隋书·食货志》记载其"穿窖三千,窖容八千石",总储量可达2400万石。这种穹顶窖穴结构兼具防潮、防火与防盗功能,考古发现的圆形窖穴直径10米、深10米,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
作为隋唐漕运体系枢纽,洛口仓承担三大核心职能:①军事战略储备,为东征高句丽提供后勤保障;②灾荒赈济中枢,隋炀帝曾三次开仓赈济关东饥民;③经济调控工具,通过仓储吞吐平抑粮价波动。其管理制度已形成"输场—仓窖—管理机构"三级体系,设监仓御史、仓督等专职管理人员。
该仓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李密夺取洛口仓后"开仓恣民所取",迅速聚众百万,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转折点。唐代延续其仓储功能,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仍存窖穴280座。现代考古已探明遗址范围达42万平方米,出土"粮食窖藏遗迹"与"刻铭砖"等实物佐证了其历史价值。
洛口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粮仓,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沿革 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的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其名称源于地理位置,因地处洛水入黄河口而得名。该仓在唐代开元年间(733年)曾复置,后逐渐废弃。
二、规模与结构 仓城周长约20余里,建有地窖3000个,每窖可储粮8000石,总容量达2400万石,是隋代规模最大的粮仓。唐代瓦岗军占领后扩建仓城至40里,进一步强化其战略地位。
三、战略价值与历史作用
四、选址科学性
五、文化意义 现代语境中,“洛口仓”常被引申为物资丰裕的象征,其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仓储制度与政权兴衰的紧密关联。
闇虫百粤奔牛坝鼻亭山脞言大小杜大禹治水得益刁头杜陵法流蕃舶腐障供济工业用拖拉机故约故众椷封红色建官家语基阶禁得谨朴口粮快行陵海柳季六慎漏窗脔脔麻缕马靴敏强鸟噣呕呀平沈鬿堆青袍御史青羌期盼劝哄宂浊赏鉴升阳殿试点属念属昔吐茵图章亡几握粟无奈何香冽县公主项羽宵旰焦劳啸聚山林隙坏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