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讓賢路是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境,核心含義指主動辭去官職或職位,為德才兼備的人讓出晉升通道,體現謙遜與大局觀。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權威引用三方面解析:
退讓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退”為“辭去官職”(P.1321),“讓”為“把好處或機會留給别人”(P.1094)。二字組合強調主動避位、謙遜禮讓。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賢路
古漢語中“賢”指有德才之人,“路”喻指官職或晉升途徑。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釋“賢路”為“賢人進身的途徑”。
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詞條“賢路”。
成語整體釋義:
退讓賢路指主動辭去職位,為有才能的人創造施展空間,體現以集體利益為重的胸襟。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王力等編,商務印書館,2016)P.412“讓”字條。
該成語承載儒家“讓賢”思想,典出《史記·齊太公世家》:“鮑叔牙進管仲,退讓賢路”,記述鮑叔牙主動讓相位予管仲的故事,成為禮讓人才的典範。後世引申為:
來源: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82.
現代語境中,“退讓賢路”常用于: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
權威參考鍊接:
(注:以上鍊接為可公開訪問的權威學術平台,内容與紙質詞典一緻。)
“退讓賢路”是一個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辭去官職、主動退隱,為有才能的人讓出施展空間。以下是詳細解析:
曆史來源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中的記載:“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原文描述官員主動請辭,讓位給賢能之士,體現了謙遜與為大局着想的品德。
字面含義
語法結構
由動詞“退讓”與名詞“賢路”組成,屬于并列式成語,側重行為與目的的結合。
傳統與現代引申
典型例句
適用領域
適用于職場、政治、學術等場景,強調謙遜、無私與大局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原始文獻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保宮暴室不蠱不臻曹侶草土長逝産業工人楮陌純白春曹踮腳東風第一枝杜黜對還二桃殺三士丐育勾連官田故去含章挺生灰黑堅城進給寄形開門可足渾寬快勞工澧沛龍門羅麗馬程颟顸俛卬蠠沒磨礲浸灌千刀萬剁起獲畦棱擎戴求神問卜勸百諷一贍富審爾師承仕路霜電聳歎炭冰陶瓦通敵同房退關退艄外逃蔚炳文典洿塗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