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知府的意思、權知府的詳細解釋
權知府的解釋
宋 代權遣京官充任的郡府長官。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知府》:“ 宋 初, 太宗 真宗 皆嘗為 開封 府尹,後無繼者,乃設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原注:“《皇朝政略》:‘凡命知府必帶“權”字,以翰林為之,翰林學士及雜學士若待制,則權發遣而已。’ 陸遊 《渭南集》:‘權知府自 李符 始。’”
詞語分解
- 權的解釋 權 (權) á 職責範圍内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政權。權力。權威。權貴。權柄。權勢。生殺予奪之權。 有利的形勢:主動權。 變通,不依常規:權變。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權術。智必知權。 暫且,姑且:權且。
- 知府的解釋 明朝以來對府一級行政長官的正式稱呼甯夏知府。;; 唐; 高適《别董大》知府朱孝純。;; 清; 姚鼐《登泰山記》詳細解釋官名。 唐 制于京都及創業駐幸之地特置為府,至 宋 則潛藩之地皆升為府。或置牧、
網絡擴展解釋
“權知府”是宋代出現的一種官職,主要用于臨時派遣京官擔任地方府級行政長官。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 基本含義:權知府即“權遣京官充任的郡府長官”,是宋代特有的臨時性官職。其名稱中的“權”表示暫代或臨時派遣,并非正式任命。
- 曆史背景:宋初,因開封府尹(首都行政長官)常由皇子或重臣擔任,但職位時有空缺,遂設“權知府”作為代理。如宋太宗、真宗之後,開封府尹不再常設,改由京官以“權知府”名義代行職權。
2.職能與特點
- 職責範圍:權知府負責一府的行政、司法、賦役等事務,近似正式知府職能,但權限受中央直接節制。
- 任命方式:多由翰林學士、待制等京官充任,且任命時必帶“權”字,如“權發遣知府事”。
3.與正式知府的區别
- 臨時性:權知府屬代理性質,而明清時期的“知府”為固定官職。
- 出身差異:宋代權知府多為中央派遣的京官,明清知府則通過常規選拔産生,屬地方官體系。
4.曆史演變
- 宋代:權知府是首都及重要府州的特殊職務,如開封府權知府實際承擔原府尹的職能。
- 明清時期:“權”字逐漸消失,“知府”成為正式地方官名,官階從四品,統轄一府政務。
5.實例與文獻依據
- 史書記載:陸遊《渭南集》提到“權知府自李符始”,清顧炎武《日知錄》亦考證其起源。
- 實際案例:南宋建炎年間,郝仲連曾以“權府”身份堅守河中府抗金,最終戰死。
權知府是宋代中央集權體制下的一種過渡性官職,反映了京官對地方事務的直接介入。其“權”字體現了臨時派遣性質,與後世固定化的知府制度有顯著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權知府
權知府是指中國古代官職中的一種,通常由一位地方官員擔任,負責管理地方政務和維持社會秩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權(木旁)知(矢旁、口旁)府(廣旁、從床、蔔旁)
來源
權知府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官制中,作為地方行政的最高官員。他們的職責包括管理地方政務、審判案件和監督地方居民的生活。
繁體
權知府
古時候漢字寫法
權知府
例句
該地區的權知府經過努力,成功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組詞
權臣、權貴、知府衙門、知府衙役
近義詞
太守、知縣、府尊
反義詞
平民、平民百姓、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