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atch one's head in hesitation] 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猶豫
“搔首踟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焦急、猶豫或惶惑而抓撓頭皮、徘徊不前的樣子。其中“搔首”指用手抓頭,“踟蹰”意為徘徊、猶豫不決。
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邶風·靜女》中的名句:“愛而不見,搔首踟蹰。”描繪了男子因等待心上人未至而焦躁不安的情态。
語法與用法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面臨選擇、等待結果或處理複雜問題時表現出的焦慮與猶豫,常見于文學描寫或日常口語中。
延伸理解
該成語不僅刻畫動作,更通過肢體語言傳遞心理狀态,生動展現人在矛盾中的真實反應,具有較強的情景畫面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原文及相關文學解析。
《搔首踟蹰》是一個常用于形容人猶豫不決、心思糾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用手搔頭并來回踱步,表示一個人思慮繁多、舉棋不定。下面将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搔首踟蹰》的漢字拆分部首為手(扌)和足(⻊),其中“豬”字相當于“豕”字。總共包含19個筆畫。
《搔首踟蹰》的出自晉代陸機的《文賦·椒賦》:“挹之将以搔首踟蹀之譬。”後來成為常用成語。
《搔首踟躕》是該成語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搔字曾有“掻”和“騷”兩種寫法。首字則有“首”和“頭”兩種寫法。踟字則有“躊”寫法。蹰字則有“躕”寫法。
他面對抉擇的時候,總是搔首踟蹰,難以做出決定。
總結起來,《搔首踟蹰》是一個形容人猶豫不決、心思糾結的成語。它源自晉代陸機的《文賦·椒賦》,拆分部首是手和足,擁有19個筆畫。其繁體寫法是《搔首踟躕》。在古代,搔字有“掻”和“騷”兩種寫法,首字有“首”和“頭”兩種寫法,踟字有“躊”寫法,而蹰字有“躕”寫法。一個典型例句是“他面對抉擇的時候,總是搔首踟蹰,難以做出決定”。與之相近的詞語有“徘徊猶豫”和“舉棋不定”,反義詞則為“果斷”和“堅決”,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選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