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虔誠。《舊唐書·文宗紀》:“朕嗣膺寳位,十有三年,常剋己以恭虔,每推誠於衆庶。” 宋 範仲淹 《晉祠泉》詩:“此異孰可窮,觀者增恭虔。”
“恭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恭敬虔誠,常用于形容态度或行為上的謙遜與真誠。該詞由“恭”(肅敬、謙遜)和“虔”(虔誠、誠敬)組合而成,結構上“恭”為上下結構,下方是“⺗”而非“水”或“小”;“虔”為半包圍結構。
出處與引用
發音與用法
拼音為gōng qián(注音:ㄍㄨㄥ ㄑㄧㄢˊ),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描述祭祀、禮儀或莊重場合中的态度。例如:“他以恭虔之心對待傳統儀式。”
相關擴展
總結來看,“恭虔”強調内外一緻的敬重與真誠,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詩文,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適用于強調莊重态度的語境。
恭虔是一個表示虔誠恭敬的詞語,形容一個人對宗教、信仰或神靈充滿敬畏并表現出尊重和順從的态度。
恭虔的部首拆分為“示”和“心”,示代表禮儀、教化,心則代表心靈、感情。根據拆分後的部首,恭虔的簡體字筆畫為12畫。
恭虔一詞起源于古代漢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并漸漸成為一個表達恭敬之情的正式詞語。繁體字形為「恭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恭虔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字中的“恭”字寫作“鞏”,它的義項與現代字形保持一緻,表示恭敬。而“虔”的古字寫作“虃”,義項與現代字形相同,表示謙虛。所以在古時候,恭虔一詞可以寫作“鞏虃”。
1. 他對佛教十分虔誠,每天早晚都會誦經。
2. 面對自然災害,人們需要恭虔祈禱,尋求保佑。
組詞:恭謹、恭敬、虔誠、虔敬
近義詞:敬虔、敬奉、遵從、信教
反義詞:不虔誠、不尊重、敷衍、玩世不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