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薰籠的别名。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器用》:“《記事珠》:簫局,古熏籠也,一名秦篝。”
“箫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箫局(拼音:xiāo jú)指薰籠的别名,即古代用于熏香或烘幹衣物的器具。這一名稱源自明代王志堅的《表異錄·器用》,其中提到“箫局,古熏籠也,一名秦篝”。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文獻考據。
《箫局》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府設立的管掌音樂、樂譜的機構,也可指古代笙管樂隊。
《箫局》的拆分部首是⺟(犬部),筆畫數為12畫。
《箫局》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具體出處不詳。繁體字為「簫局」。
在古代,「箫局」一詞與現代略有不同的寫法。例如《莊子·齊物論》中的「箫止弦歇,管長短亡。」中的「箫」和「局」的字形就與現代有所差異。
1. 古代宮廷中的「箫局」負責整理和編纂樂譜。
2. 「箫局」是宮廷音樂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箫樂:指由箫演奏的音樂。
2. 箫手:指專門演奏箫的人。
3. 箫藝:指箫的演奏技藝。
1. 樂府:古代官府的音樂樂隊。
2. 橫吹:指通過吹奏樂器橫吹口腔,如箫、笛等。
3. 焚琴煮鶴:古代指焚燒樂器和烹煮仙鶴,比喻破壞音樂和文藝。
1. 箫局的反義詞是「鼓落」,指的是古代官府設立的敲擊樂部門。
2. 箫局的反義詞也可以是「絲竹」,指的是古代樂器中以絲和竹管樂器為主的樂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