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提盒的意思、提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提盒的解釋

[tiered lunchbox with a few round compartments one above the other and a handle] 多為數層的、可裝食品的有提梁的盒子,其形狀不一

詳細解釋

裝有提梁的食盒。用竹、木等制成。《水浒傳》第二八回:“ 武松 坐到日中,那箇人又将一箇提盒子入來,手裡提着一注子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提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物詞,指一種有提梁、分層分格、便于手提攜帶物品的箱盒類器具。以下從詞典釋義、形制特征、用途演變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提盒(tí hé):一種有提梁的盒子,多為兩層或三層,可用來盛放食品、文具等。

《漢語大詞典》補充說明其形制特征:

提盒通常設有提梁(弧形把手),盒體分層或多格,便于分類存放物品,是古代至近代常見的便攜式盛具。


二、形制與材質

  1. 結構特征

    • 提梁:拱形把手貫穿盒蓋,便于手提或肩挑。
    • 分層設計:常見2-4層,每層可獨立取出,内部常設分格,用于分隔食物、文具或工具。
    • 材質演變:
      • 傳統材質:以木、竹、漆器為主(如紫檀、黃花梨、竹編)。
      • 近代材質:出現金屬、搪瓷等改良類型。

        《中國傳統器具設計》記載:明清提盒多采用榫卯結構,盒蓋與各層子盒扣合嚴密,提梁與盒體以銅活加固。

  2. 尺寸分類

    • 大型提盒:高可達50厘米以上,多用于婚喪嫁娶時運送禮品、祭品。
    • 中小型提盒:高約20-30厘米,常見于文人攜帶文具、商販售賣點心。

三、功能與用途

  1. 飲食承載

    • 古代外賣器具:酒樓、食肆用提盒運送飯菜至顧客家中,如《清明上河圖》中可見提盒送餐場景。
    • 節慶祭祀:盛放供品、茶酒,常見于宗祠儀式。

      《東京夢華錄》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隻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食盒、提盒之屬,每日不絕于道。”

  2. 文房用具

    • 明清文人定制提盒,分層存放筆墨紙硯、印章、書卷,便于遊曆或雅集。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紫檀提盒,格層專設筆擱、墨床,體現工藝與實用性結合。
  3. 商業與禮儀

    • 商鋪賬房:存放賬本、銀錢。
    • 婚聘禮盒:用紅漆提盒盛放聘禮、喜餅,象征“提喜”。

四、文化意象與演變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3. 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
  4.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中華書局, 1982.
  5. 故宮博物院. 《清代宮廷生活》. 故宮出版社, 2014.
  6. 曹雪芹. 《紅樓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

(注:部分古籍及文物資料無直接鍊接,來源标注依據公開出版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提盒是一種分層且有提梁的便攜式盛物器具,常見于中國古代日常生活及家具文化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提盒又稱提梁盒,核心特征為長方體造型、分層設計和頂部提梁結構,主要用于攜帶食物或物品。其材質早期以竹制為主,後發展出木制(如黃花梨)、金屬等類型。典型結構包括:

二、曆史演變

  1. 宋代起源:南宋《中興祯應圖》已有記載,主要用于旅途膳食,材質多為竹制,因實用性強且易損耗,現存實物極少。
  2. 明代發展:成為明式家具箱匣類代表,木制提盒盛行,結構更精巧,黃花梨等名貴木材提升其藝術價值。
  3. 功能擴展:從實用食盒演變為文房用具、收藏品載體,兼具實用與觀賞性。

三、材料與用途

四、文化意義

提盒反映了古代工匠對實用性與美學的融合,其演變曆程體現中國飲食文化、出行習慣及家具工藝的發展。例如《魯班經》記載的“食格”與“杠箱”,展示了不同場景下的器具分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提盒的實物細節或藝術價值,可查閱故宮博物院或兩依藏博物館相關藏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拜相抱圍筆傑閉禁并塞擦亮眼睛操縱谄薄城隍騁嗜奔欲持齋疍戶帝業逗氣蛾眉班廢水佛位凫舟閣仔規財歸公鬼雨骨軟肉酥浩特橫草之功橫磨回盤徽織薦福簡深焦唇乾舌交搆嘉羨金粟卷擄闌截柳條帽鹿蹤面油蓂菁泯卻末庭囊赍女先偏室漂麥清铎杞人憂天喪生韶理審省申議襫袯石羊十齋日鐵釘痛貶威敬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