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駮的意思、论駮的详细解释
论駮的解释
见“ 论驳 ”。
词语分解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 駮的解释 駮 ó 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古同“驳”。 笔画数:; 部首: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论駮"(lùn b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辩驳、争论、辩难,特指针对他人的言论或文章进行反驳和质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辩驳争论: 指针对他人的观点、学说或文章进行反驳、诘难和辩论。强调不同意见之间的交锋和辩析。
- 质疑批判: 含有审视、挑剔、批评他人言论或著述的意味。例如《后汉书·郭太传》有“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著之篇末。”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曰:“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故适陈留则友符伟明,游太学则师仇季智,之陈国则亲魏德公,入汝南则交黄叔度。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叔度,累日不去。或以问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论駮”,但体现了品评人物时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辩驳氛围。
- 考辨是非: 指通过辩论来考究、辨别言论或道理的是非曲直。
-
字形与字音分析:
- 论 (lùn): 本义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引申为学说、主张、观点等。
- 駮 (bó): 通“驳”。本义指马的毛色不纯(《说文解字》:“駮,兽如马,倨牙,食虎豹。从马,交声。”段玉裁注:“按:駮,今字作驳。”)。引申为混杂不纯、不一致、辩驳、反驳等义。“驳”在现代汉语中是“反驳”的标准用字。
- 组合义: “论駮”即“论驳”,指对议论(论)进行反驳(驳),强调在言论层面的交锋和辩难。
-
引申义与相关用法:
- 指一种辩论文体或辩难的行为。在古代学术讨论或政治辩论中,针对他人的奏章、文章、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辩驳,可称为“论駮”。
- 含有挑剔、指摘的意味。对别人的言论或文章进行细致的批评和指正。
-
现代使用情况:
- “论駮”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被“辩驳”、“驳斥”、“辩论”、“争论”、“商榷”、“质疑”等词取代,属于历史词汇或文言词汇。
- 在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文献或进行专门的汉语史研究时,可能会遇到此词。
“论駮”意指辩驳、争论、考辨是非,核心在于对他人言论或文章进行反驳、质疑和批判性的讨论。它反映了古代思想交流和学术争鸣的一种形式。该词由“论”(议论)和“駮”(通“驳”,反驳)组合而成,生动体现了言论交锋的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其功能已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论駮”的词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是权威的汉语语文工具书。
- 《说文解字》:对“駮”字的本义提供了字形和字源解释。
-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古汉语词汇,对“论駮”的释义提供了参考。
- 王力《古代汉语》:在介绍古代汉语词汇和文体时,有助于理解类似“论駮”这样的文言词汇的语境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论駮”的词义解释如下,综合历史文献及词典释义:
-
基本含义
“论駮”指辩论驳正的行为,即通过言辞或文字对他人观点进行辩驳和纠正。其核心在于“论”(阐述观点)与“駮”(反驳、否定)的结合。
-
文献引证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记载:“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凡百馀篇。”此处指王肃针对国家典章制度提出辩驳性奏章。
- 唐代陆贽《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提到“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强调在政务中需严谨审查驳正的内容。
-
词性拓展
该词亦可作名词,指代评论辩驳的奏章类文书。例如古代官员向朝廷提交的异议性公文,常被称为“论駮”。
-
近义词辨析
“论駮”与“论驳”通用,后者更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含义一致。需注意与“论硋”(众矢之的)等形近词区分。
提示:该词主要用于古籍或历史研究,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若需更详细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三国志》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暴作不宣馋嗜螭头柱矗入疵诋从臾盗跨登配点头东西南北客風疹塊垢面蓬头含韫后婚儿隳胆抽肠健捷茧瓮焦寝齎咨矩绳科教片柯舒怜顾龙服卯簿盟誓猕猴面明瑟木头人鮎溜捏饰凝睛凝冷疋娄潜消千一虑起存庆膺邱明期望蹊闲缺讹衢塞少多适当其冲疏剪叔先肆殴阘顿铁生生亭居体贴童山屯行徒设文工武装乡榜吸溜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