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榱桷的意思、榱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榱桷的解釋

(1).屋椽。《孔子家語·五儀解》:“君子入廟,如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幾筵。” 宋 王安石 《寄題郢州白雪樓》詩:“朱樓碧瓦何年有,榱桷連空欲驚矯。” 清 吳偉業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塔迥埋榱桷,臺荒凍鼓鼙。”

(2).常喻擔負重任的人物。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孝武 山陵夕, 王孝伯 入臨,告其諸弟曰:‘雖榱桷惟新,便自有黍離之哀。’”《北史·長生嵩長生平等傳論》:“ 平 識具該通,出内流譽,取諸開物成務,蓋亦 有隋 之榱桷也。”

(3).與棟梁相對,喻指次要人物。 唐 元稹 《上門下裴相公書》:“及其為相也,構緻群材,使棟樑榱桷,鹹適其用。” 宋 王禹偁 《酬種放徵君》詩:“相府一張紙,喚起久屈蠖。誠知有樑棟,未忍棄榱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榱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ī jué,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1. 本義:屋椽
    指傳統建築中支撐屋頂瓦片的木條,即椽子。例如《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仰視榱桷,俯察幾筵”(),宋代王安石的詩句“榱桷連空欲驚矯”也以此描繪建築結構()。此義強調其在建築中的實際功能。

  2. 比喻義一:重要人物
    古代文獻常以“榱桷”比喻肩負重任的人才,如《世說新語·傷逝》中“雖榱桷惟新”暗指國家棟梁()。《北史》中“有隋之榱桷”也用于稱贊能臣()。

  3. 比喻義二:次要角色
    與“棟梁”相對時,“榱桷”則指次要人物。如唐代元稹《上門下裴相公書》提到“棟樑榱桷,鹹適其用”,強調各司其職();宋代王禹偁詩中“未忍棄榱桷”也暗含此意()。

補充信息: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詩詞及語言學分析,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榱桷——一個拆分的詞彙

榱桷(cuī jué)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也是一個常用的古代詞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卩”,其筆畫數為14劃。

榱桷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小雅·榱車》中的一句:“榱杻(也讀為榱桷)載肥牢。”榱杻在這裡指的是一種用于運輸重物的木質架子。因此,榱桷往往被用來形容承重或支撐的工具或結構。

在繁體字中,榱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榱桷的基本形狀并無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榱桷的例句:

1. 建築工人正在安裝榱桷,以支撐起整個樓層。

2. 這座橋的榱桷結構非常堅固,經得起任何惡劣天氣的考驗。

榱桷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以下是一些以榱桷為基礎的組詞:

1. 榱桷結構

2. 榱桷木

3. 榱桷架

榱桷的近義詞是“架子”,這兩個詞在描述支撐或結構時可以互相替換。榱桷的反義詞可以是“破敗”或“傾斜”,這些詞在描述結構崩壞或失衡時可以與榱桷形成對比。

總之,榱桷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用于描述承重或支撐的工具或結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拆分為“木”和“卩”,共有14劃的筆畫。來源于《詩經·小雅·榱車》,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的形狀與現代基本相同。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近義詞是“架子”,反義詞可為“破敗”或“傾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