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銘辭 ”。銘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戰 代已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萎絶。”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四:“ 韓退之 作《劉統軍碑》,惟書門人故吏之言,而世系事實,悉具於銘詞。” 林纾 《書黃生劄記後》:“銘詞高貴,安可以油滑之調出之。”
"銘詞"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銘"與"詞"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其核心含義指刻鑄在器物、碑石上的韻文體文字,具有記事頌德或警戒訓誡功能。該詞彙承載三重語義維度:
一、文體學角度 作為古代銘文的韻文表現形式,其遵循四言為主的韻腳格式,常見于青銅器銘文與墓碑銘刻。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銘詞需符合"簡而能赅,華而不靡"的文體要求,體現《文心雕龍》所述"銘兼褒贊,體貴弘潤"的創作規範。
二、功能性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功能歸納為:1)紀功性銘詞,如西周《毛公鼎》記載冊命儀式;2)警戒性銘詞,典型代表是宋代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銘;3)器物标識銘,多見于明清瓷器底款。
三、曆時演變 據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考證,銘詞經曆了從商周祭祀銘文到秦漢紀功碑文,再到唐宋書院規訓銘的形态變遷。清代考據學派通過金石銘詞研究,建立起"以銘證史"的學術傳統,該研究方法被王國維運用于二重證據法的實踐。
“銘詞”指刻在器物、碑碣等載體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紀念、頌揚或警示,具有文化傳承和精神激勵的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同義表述
亦作“銘辭”,即銘文。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銘辭代興”,指銘文逐漸取代其他文體。
字義分解
功能分類
文體特征
銘詞多采用韻文形式,語言凝練莊重,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銘文案例或文體演變,可參考《文心雕龍·銘箴》等文獻。
案臨殡宮草法層次分明長憶嘲笑澈亮成衣出除當鋒擣碪頓段發酵酒方慝忿然膹炙負星高聲革僚格林童話缑山光珠含瑕積垢泓碧黃孫花月緣會董鑒諒監言郊内擠構境界絶口覽曆瀝腸糲飯靈犀燐爛沒腳螃蟹眉葉辇腳攀依平談怯畏清激秋岚趨炎奉勢三腳貓上頭韶箾樹杈把說山宿夜然諾陶融天後通管推心萬鐘無聲詩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