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怠渙散。 清 恽敬 《<金剛經>書後》二:“佛以不撓本然之知為體,故返情以合性,視五倫為外附之物而決去之,而萬事懈渙矣!”
“懈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懈”(懶散、松弛)和“渙”(散漫、不振作)組成,形容人或事物處于懈怠、渙散的狀态,缺乏積極性和凝聚力。
出處與引證
最早見于清代恽敬的《<金剛經>書後》:“佛以不撓本然之知為體……而萬事懈渙矣!”(),強調因脫離倫理約束導緻整體渙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個人或群體在生活、工作中态度懶散、精神不振,例如:“團隊長期懈渙,導緻項目進展緩慢”()。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類似詞彙包括“松懈”“渙散”,但“懈渙”更側重兩者疊加的消極狀态,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
該詞通過雙字疊加強化語義,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行為,也可引申至組織或社會層面的松散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清代文獻或現代詞典解析。
“懈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懶散混漫,不勤奮努力”的狀态或态度。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水(shuǐ),共有12個筆畫。
“懈渙”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作為一個詞語的用法,表達了人們對于松懈和放縱的态度的批評。
“懈渙”的繁體字沒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或需求來書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上部可以寫作“勹”,下部可以寫作“氵”。
例句:
1. 他變得越來越懈渙,沒有了過去的努力和進取心。
2. 她的工作态度懈渙,經常拖延工作的進度。
組詞:
懈怠、懈弛、懈怠不堪、懈怠散漫、懈氣、懈逸、懈馬
近義詞:
松散、疏忽、懶散、怠惰
反義詞:
努力、奮發、勤奮、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