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美祝褔。語出《禮記·檀弓下》:“善頌善禱。” 孔穎達 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求福以自輔也。”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卷三:“橋邊有 關帝 廟,頗赫奕,故一時居民,皆歸功頌禱雲。” ********* 《“今”與“古”》:“我們惟有讴歌現代,頌禱今人,以今世為未來新時代的基礎。”
頌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頌”與“禱”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通過特定言辭表達對神祇或尊長功德的贊頌與祈求。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分述:
“頌”的本義
“頌”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貌也”,本指儀容狀貌,後引申為以詩歌形式贊美功德(如《詩經》中的“三頌”)。在宗教語境中,特指對神明或祖先功績的稱揚,如《周禮·春官》載:“頌,告神之辭。”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禱”的本義
“禱”即“告事求福”,《說文》注:“禱,告事求福也。”指通過祝告向神明祈求庇佑或消災,如《論語·述而》中“子路請禱”的記載。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頌禱”的合成義
二字結合後,指在祭祀或儀式中以贊美之辭伴隨祈福行為,既彰顯對象(神、祖先)的威德,又表達祈求意願。如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釋:“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祈福祉于神明。”
《詩經》中的實踐
《周頌·清廟》篇“於穆清廟,肅雍顯相”即典型頌禱:前句贊宗廟莊嚴,後句祈助祭者得神明庇佑。鄭玄箋注:“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來源:《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宗教儀式中的功能
在宗廟祭祀中,“頌禱”兼具禮儀性與實用性:
如《禮記·祭統》載:“夫祭有十倫,見事鬼神之道焉……頌禱以通神明。”
現代詞典多将“頌禱”定義為以贊美言辭進行的祈禱,強調其雙重性:
《漢語大詞典》釋為:“歌頌功德而祈禱神明賜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
“頌禱”是一個由“頌”與“禱”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頌禱”指贊美與祝福的結合,即通過言辭表達對他人或事物的稱頌,并祈求福佑。例如李大钊在《“今”與“古”》中寫道:“我們惟有讴歌現代,頌禱今人”,體現對當下的贊美與對未來福祉的期許。
該詞源自《禮記·檀弓下》的“善頌善禱”一語。孔穎達疏解為:“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求福以自輔也”,即“頌”側重對美德的稱揚,“禱”側重對福分的祈求,兩者結合形成完整的行為表達。
曆史上多用于宗教、祭祀或文學語境,如明代範濂《雲間據目抄》描述民衆因橋邊關帝廟的靈驗而“歸功頌禱”;現代也可用于表達對時代或人物的贊美與祝願。
如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百喙難辭不良才菜腸恻憫塵緣掣挈床頭捉刀人傳嬗吹噏麤弊殚財竭力吊盤鸫鵍翻泊旛旂法源飛蓬隨風耕械共承故舊花裝隊箭竿季厘荊人涉澭錦帳郎迥路濟勝資爵台句押劇鎮斂槥利錢籠蔥隆盛忙忙疊疊名不徒顯迷疑内服樸木遷化七不堪驅蹙軟攤入木如泣草芥上日山雉試春實際上市義受田肆人松原笤帚星鐵桶體貌危身下半旗險忮消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