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露積的意思、露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露積的解釋

露天堆積。《詩·小雅·楚茨》“我庾維億” 毛 傳:“露積日庾。” 孔穎達 疏:“露積言露地積聚之。”《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唐 韓愈 《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公私充塞,至於露積不垣。” 清 趙翼 《鄉居》詩:“露積場皆堆突兀,新篘人有醉懵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露積,漢語詞彙,指将收獲的谷物露天堆放儲存的行為,常見于古代農業活動。該詞由“露”(露天)與“積”(堆積)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信南山》“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其中“庾”即為露天糧倉。這一儲存方式在農耕社會中具有以下特點:

  1. 臨時性倉儲

    谷物收割後,因晾曬、脫粒等工序需要,農民将作物露天堆成垛形或丘形,多見于北方平原地區。東漢鄭玄注《周禮》時提及“露積謂囷倉”,說明其與封閉糧倉形成互補。

  2. 氣候依賴性

    《齊民要術》記載“凡五谷,大判上旬種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露積需配合幹燥季節,避免雨水侵蝕引發黴變,體現古代農時智慧。

  3. 社會形态映射

    宋代《農書》描述“露積之制,或方或圓,因地制宜”,反映小農經濟中靈活利用場地資源的特征。明清方志中仍有“秋獲露積,冬藏地窖”的記載,印證其延續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降低,但在農史研究和古典文獻解讀中仍具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華北部分地區“露積場”等衍生詞彙,佐證其語言活性。

網絡擴展解釋

“露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ù jī,其核心含義為露天堆積,指将物品直接堆放在露天環境中,不加遮蓋。以下是詳細解釋及文獻依據:

基本釋義

文獻出處與曆史用例

  1. 《詩經·小雅·楚茨》
    原文“我庾維億”,毛傳注:“露積日庾。”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露地積聚”,強調露天儲存的狀态。

  2. 《史記·平準書》
    記載漢代糧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描述糧食多到露天堆放甚至腐壞的現象。

  3. 曆代文學作品

    • 唐代韓愈《許國公神道碑銘》提到“露積不垣”,指物品露天堆積而不建圍牆。
    • 清代趙翼《鄉居》詩“露積場皆堆突兀”,描繪秋收後谷物露天堆放的場景。

應用場景

英文翻譯

根據的釋義,可譯為“exposed accumulation” 或“open-air piling”。

“露積”一詞源于古代文獻,貫穿于曆史描述與文學創作中,生動反映了古代物資儲存的常見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邦交抱火卧薪徧服變晝草筚門裁紅點翠嘈襍逞媚車茵捶胸頓腳綽寬辍留摧挫打油飛定端跪安規矩鏡國律寒窯豪厘瓠肥搰拉混子建丑月煎點矜鍊金蓮燭迥眺揆測硭硝冒蔭馬資蕄蕄瞑士謀阙目極木腳客藕荷屏條溥鬯前兆親策契書沙龍深閨射雀時晦勢籍識微見遠時相蜀帝花數術樹衣四趁特遷剃剪尾部下縣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