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策的意思、親策的詳細解釋
親策的解釋
皇帝親自主持策問。《剪燈新話·天台訪隱錄》:“歌罷,復與 逸 話前 宋 舊事,亹亹不厭,乃言 寳祐 丙辰親策進士。” 嚴複 《救亡決論》:“經朝廷之賓興,蒙皇上之親策,是朝廷固命我為儒也。”
詞語分解
- 親的解釋 親 (親) ī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親屬。親人。親緣。雙親(父母)。親眷。 婚姻:親事。 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親戚。親故。親鄰。親朋。 稱呼同一地方的人:鄉親。 本身,自己的:親睹。親聆。親筆。 感情好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網絡擴展解釋
“親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
成語含義:親自策劃
- 基本解釋:指個人親自制定計劃或策略,強調直接參與謀劃過程。源自“親”(親自)與“策”(策劃)的組合,常見于形容領導、決策者等角色。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重要事務中親力親為的态度,例如“他親策了這場商業并購”。
-
曆史術語:皇帝主持策問
- 具體背景: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皇帝親自出題并主持的殿試環節,稱為“策問”或“親策”。例如宋代寶祐丙辰年(1256年)的殿試即由宋理宗親策進士。
- 延伸意義:該用法突顯皇權對人才選拔的直接參與,如嚴複《救亡決論》中提到“蒙皇上之親策”,表明士人通過皇帝策問獲得功名。
-
相關補充
- “策”在科舉中特指以治國安邦為命題的文體,需考生針對時事提出對策。
- 現代語境下,“親策”的成語用法更為常見,而曆史含義多出現于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策”的詳細演變,可參考古代典籍如《剪燈新話》或科舉制度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親策
《親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親”和“策”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親”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七個筆畫;“策”字的部首是“竹”,總共有十四個筆畫。
來源
《親策》一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錄,但一般理解為指親自計策、親自主持策劃事物的意思。
繁體
《親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親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親」字的寫法為「親」,字形略有變化;「策」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例句
他親自策劃了這次活動,所以非常成功。
組詞
親自策劃、策劃者、策劃方案
近義詞
自謀打算、自行商議、親身設計
反義詞
委托策劃、代理策劃、被動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