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挫折;損害。《後漢書·馮異傳》:“其後 蜀 復數遣将閒出, 異 輒摧挫之。” 李賢 注:“ 賈逵 注《國語》曰:‘折其鋒曰挫。’” 宋 歐陽修 《<蘇氏文集>序》:“故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於天下。” 元 商衟 《一枝花·歎秀英》套曲:“隨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盡摧挫。”《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抵制美約》:“夫望政府相助者,非謂政府能入會演説也,但使政府能聽民自為,不加摧挫,即為得其相助之賜矣。”
(2).折斷。 宋 辛棄疾 《蔔算子·齒落》詞:“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 明 王世貞 《是何行贈徐汝思參議》詩:“即使喬松亦摧挫,豈唯桃杏能索莫。”
(3).折磨,作踐。 宋 柳永 《鶴沖天》詞:“悔恨無計那。迢迢良夜,自家隻恁摧挫。”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見氣出不疊,口不暫合,自埋怨,自摧挫,一會家自哭自歌。”
“摧挫”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用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物理層面的破壞 指通過強力使物體折損或毀壞,例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摧折、挫損”,常用于描述自然力量或人為暴力對事物造成的直接傷害,如“狂風摧挫林木,枝葉盡落”(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
二、精神層面的打擊 引申為對人的意志、情感或尊嚴進行壓制,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強調其“使受挫折”的抽象含義,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流言蜚語摧挫了他的銳氣”(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該詞在古漢語中亦見于《後漢書·馮異傳》“摧挫大奸”,現代多用于強調外力導緻的劇烈負面變化。
“摧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ī cuò,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釋義:指遭受打擊或使事物受到損傷。
出處與例句:
釋義:物理意義上的斷裂或摧毀。
出處與例句:
釋義:指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摧殘。
出處與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
表厲筆公并立壁聽滄津誠懸筆谏斥大哧溜詞彙歹話彈曲厎豫敵與放詞方巾豐下福德舍副教授刮目相看孤撐橫堂屋吽吽晃搖鍵能腳驢絜知集料兢莊郡将軍員領率密篠母君拍岸破閑遣策潛啟輕邈起氣曲韻人譽殺鷄取卵善節扇面奢虐深惡痛絶使不的飾讓贳赦水樁所除謄黃頹褫外史王親纨扇無大不大舞榭歌台詳僵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