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難不死,必有後祿的意思、大難不死,必有後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難不死,必有後祿的解釋

亦作“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經過大災難而不死,日後一定享福。《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大難不死,必有後祿。今日説 錢公 滿意要溺死孩兒,又被 王婆 留住,豈非天意?”《說嶽全傳》第二回:“他懷中抱着個孩子,漂流不死。古人雲:‘大難不死,必有後祿。’” 袁靜 《淮上人家》:“‘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命裡不該死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難不死,必有後祿”是一個漢語諺語,常用于表達經曆重大災難後幸存的人,未來往往會有福運或成就。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經曆巨大災難(如生死危機)而未喪命的人,未來必定會獲得福祿或好運。
  2. 寓意:強調人在逆境中幸存後,命運可能迎來轉機,帶有鼓勵或安慰的積極意義。

出處與用法

  1. 文學溯源: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書中提到“貴人無死法”“大難不死,必有後祿”,用于描述主人公錢婆留曆經險境後發迹的經曆。
  2. 近義表達:也作“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如餘華《活着》中引用該句表達對未來的希望。
  3. 應用場景:多用于安慰劫後餘生者,或激勵他人以積極心态面對困境。

結構與文化内涵

  1. 成語結構:前半句強調“幸存”的結果,後半句以“必”字強化對未來的肯定,形成因果關聯。
  2. 文化觀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否極泰來”的辯證思想,認為極端困境後可能出現轉機。

示例


該諺語融合了生存哲學與命運觀,既是對幸存者的寬慰,也暗含對堅韌精神的褒揚。其核心在于傳遞“絕處逢生”的希望,在漢語文化中具有持久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難不死,必有後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曆了大的困難或挫折後必然會有好的報酬或回報。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大:部首為大,筆畫數為3; - 難:部首為阜,筆畫數為8; - 不:部首為一,筆畫數為4; - 死:部首為歹,筆畫數為4; - 必:部首為心,筆畫數為5; - 有:部首為月,筆畫數為6; - 後:部首為口,筆畫數為6; - 祿:部首為示,筆畫數為9。 該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鬼谷子·張良傳》,原文是“鬼谷子語曰:大難不死,必有後祿”。意思是面對重大困難時,隻要能頑強生存下來,必定有好的報酬。 繁體字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祿》。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行的簡化字寫法相似。 例句:經曆了種種困難和挫折,他終于成功了,真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祿啊。 組詞:大難臨頭、必有後得。 近義詞:劫後餘生、逆境才能見真情。 反義詞:以小敗大、樹倒猢狲散。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