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蘼蕪 ”。《管子·地員》:“五臭疇,生蓮與蘪蕪,藁本白芷。”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芎藭菖蒲,茳蘺蘪蕪。”
蘪蕪(mí wú),古漢語詞彙,特指一種香草植物,常見于古籍記載。以下為詳細釋義及文獻佐證:
蘪蕪指川芎(Ligusticum sinense)的幼苗,亦稱“江蓠”“蕲茝”,屬傘形科草本植物。其莖葉細嫩,香氣清冽,古代多用于佩飾、祭祀或藥用。
特征:
《古詩十九首·上山采蘼蕪》以“蘪蕪”起興,隱喻棄婦的堅貞,如:“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神農本草經》載蘪蕪“主中風入腦,祛風止痛”,漢代宮廷亦以其制香囊辟穢(《西京雜記》)。
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王逸注:“杜衡似葵而香,蘪蕪類也。”
據植物學家考證,“蘪蕪”即川芎嫩苗(《中國植物志》),主産四川、雲貴,其幹燥根莖為中藥“川芎”。古籍中常與“白芷”“杜若”混淆,實因香氣相近所緻(李時珍《本草綱目》)。
文獻來源:
“蘪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讀音:lí wú()。
構成:由“蘪”(一種野草)和“蕪”(雜草)組合而成。
核心意義:形容草木叢生、荒蕪不毛的景象,也可引申為事物破敗、荒涼的狀态()。
自然景象
指未經修剪或管理的雜草叢生之地,如荒野、廢墟等。例如:“這片蘪蕪的庭院,透露出歲月的滄桑。”
比喻義
可用于描述社會、文化或精神層面的衰敗與荒廢。例如:“戰亂後,城市一片蘪蕪,百業凋零。”
與“蘅蕪”的區别:
“蘅蕪”(héng wú)是菊科植物,也指一種香草(),而“蘪蕪”強調荒蕪景象,二者含義截然不同。
與“蘼蕪”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管子》《子虛賦》)提到“蘪蕪”同“蘼蕪”(一種香草),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古籍注解。
安富尊榮聱牙诎曲白日拔舉标缸波長布疋長箋朝辰鬥旗風變風腳幹象辇宮娃鞏穴貫魚之次河湟菏澤儉狹椒香交陣擊斃計貢鯨力倔巴軍力老劣掠影浮光樂戰廉寸落葵濾器馬齒猛不防謎頭磨捋貧栖汧雍清課輕羅秋旸三面角商氣時霎始終不易束帶結發順陽説參請肅此素節騰霄箨質枉矢弱弓違常蝸醢無常鐘五帝車五眼相連曉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