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蘼蕪 ”。《管子·地員》:“五臭疇,生蓮與蘪蕪,藁本白芷。”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芎藭菖蒲,茳蘺蘪蕪。”
“蘪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讀音:lí wú()。
構成:由“蘪”(一種野草)和“蕪”(雜草)組合而成。
核心意義:形容草木叢生、荒蕪不毛的景象,也可引申為事物破敗、荒涼的狀态()。
自然景象
指未經修剪或管理的雜草叢生之地,如荒野、廢墟等。例如:“這片蘪蕪的庭院,透露出歲月的滄桑。”
比喻義
可用于描述社會、文化或精神層面的衰敗與荒廢。例如:“戰亂後,城市一片蘪蕪,百業凋零。”
與“蘅蕪”的區别:
“蘅蕪”(héng wú)是菊科植物,也指一種香草(),而“蘪蕪”強調荒蕪景象,二者含義截然不同。
與“蘼蕪”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管子》《子虛賦》)提到“蘪蕪”同“蘼蕪”(一種香草),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古籍注解。
《蘪蕪》(hū w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蒲葦或蘆葦之類的植物。蘪蕪也可以表示茂盛或繁榮的景象。
蘪蕪由“草”和“卄”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4,其中“草”部4畫,“卄”部10畫。
蘪蕪是一種古文字,漢字源遠流長。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感悟中,很多漢字誕生。蘪蕪一詞在《說文解字》中首次出現,是一個古代文人引用的文言詞彙。在繁體字中,蘪蕪的寫法為蘺蕪。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與現代有所不同。蘪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菐蘡。
1. 這片湖泊邊上,生長着茂盛的蘪蕪,美麗景色令人陶醉。
2. 清風拂過蘪蕪,令人心曠神怡。
1. 蘪蕪草地
2. 蘪蕪叢生
3. 茂盛如蘪蕪
1. 蘆葦
2. 蒲葦
3. 草木茂盛
1. 荒蕪
2. 蕭條
3. 遺世獨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