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賢士隱居。 唐 柳識 《吊夷齊文》:“初,先生鴻逸中州,鸞伏西山,顧薇蕨之離離,歌 唐 虞 之不還。”
“鸾伏”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鸾伏(luán fú)字面意為“鸾鳥栖伏”,常用來比喻賢能之士隱居或未被重用。其核心意象源于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鸾鳳”,象征高潔與才華。
象征含義
鸾鳳被視為吉祥神鳥,常暗指品德高尚的賢士。“伏”指隱藏或蟄伏,組合後表示賢者因時局不遇而選擇隱退。例如唐代柳識《吊夷齊文》中,用“鸾伏西山”形容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與相近成語的差異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以下情境:
部分詞典(如)提到“鸾伏”可泛指美好事物的安置,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優先采用“賢士隱居”的經典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柳識的原文。
《鸾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鳳凰停駐”的意思。鸾是指古代傳說中的神鳥,象征着吉祥美好的象征,常常與鳳凰一起出現。伏則是指停留、停駐之意。因此,《鸾伏》可以用來形容鳳凰停駐的場景,寓意着吉祥、美好的時刻。
《鸾伏》的部首分别是鳥和人,鳥部表示與鳥相關,人部則表示與人相關。
《鸾伏》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鸾伏》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出現并不多見,多用于古代詩詞、文言文中。它的繁體字為「鑾伏」。
在古代時期,漢字的書寫形式常常有所變化。對于《鸾伏》這個詞,古時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具體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切知道其古時候的寫法是怎樣的。
1. 鸾伏鳳盤,寓意着喜事臨門。
2. 淩空鸾伏,彰顯了華美和莊嚴。
鸾翔鳳舞、鸾鳳和鳴、鸾飛鳳舞
鳳舞龍飛、仙禽神鳥、天鵝翩翩
散落離開、東飄西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