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的一個重要主張。即崇尚王道,賤視霸道。源于 孟子 。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 孟子 雖聖賢,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學者尚知宗 孔氏 ,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 元 黃溍 《丞相冀甯文忠王祠堂記》:“ 文忠 用貴王賤霸之術,佐今天子於重熙累洽之餘,以親附百姓、鎮撫四夷為己任。” 元 黃溍 《敕賜康裡氏先茔碑》:“ 堯 舜 其君,貴王賤霸,咨詢故老,延登逸民。”
關于“貴王賤霸”的詳細解釋如下:
“貴王賤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主張,指崇尚王道(仁政治國),輕視霸道(武力統治)。該成語源自孟子對政治倫理的論述,強調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壓人。
詞義構成
儒家思想淵源
孟子認為,王道能得民心、實現長治久安,而霸道雖可短暫控制局勢,卻因失民心終将失敗。這一觀點在《孟子》中多次體現,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曆史引用
唐代韓愈在《與孟尚書書》中提及:“今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元代文獻也記載了該詞用于評價政治家的治國策略。
若需進一步了解儒家王道與霸道的具體差異,可參考《孟子》或相關思想史研究。
《貴王賤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貴人和賤人之間的對比,暗含了社會階級和地位的差異。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貴王賤霸》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貴”字的部首是貝,共12畫;“王”字的部首是玉,共9畫;“賤”字的部首是貝,共10畫;“霸”字的部首是長,共21畫。
《貴王賤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階級制度和君臣關系。貴王代表了統治階級、貴族或權貴,而賤霸則代表了庶民或低賤的人物。
《貴王賤霸》的繁體字為《貴王賤霸》,與簡體字相比,隻是部分字形上稍有變化,意思并無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貴字的“貝”部寫成了“貝”,王字的“玉”部寫成了““王”,賤字的“貝”部寫成了“賤”,霸字的“長”部寫成了“镸”。
1. 貴王賤霸,各有差别,是社會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2. 他雖然出身貴族,但并不傲慢,對待賤霸之間的差别很是明白。
組詞:貴族、權貴、賤人、霸主等。
近義詞:貴人、高層、上流社會。
反義詞:賤民、庶民、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