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贤士隐居。 唐 柳识 《吊夷齐文》:“初,先生鸿逸中州,鸞伏西山,顾薇蕨之离离,歌 唐 虞 之不还。”
“鸾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鸾伏(luán fú)字面意为“鸾鸟栖伏”,常用来比喻贤能之士隐居或未被重用。其核心意象源于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鸾凤”,象征高洁与才华。
象征含义
鸾凤被视为吉祥神鸟,常暗指品德高尚的贤士。“伏”指隐藏或蛰伏,组合后表示贤者因时局不遇而选择隐退。例如唐代柳识《吊夷齐文》中,用“鸾伏西山”形容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
与相近成语的差异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以下情境:
部分词典(如)提到“鸾伏”可泛指美好事物的安置,但此释义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建议优先采用“贤士隐居”的经典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柳识的原文。
《鸾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凤凰停驻”的意思。鸾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美好的象征,常常与凤凰一起出现。伏则是指停留、停驻之意。因此,《鸾伏》可以用来形容凤凰停驻的场景,寓意着吉祥、美好的时刻。
《鸾伏》的部首分别是鸟和人,鸟部表示与鸟相关,人部则表示与人相关。
《鸾伏》的总笔画数为15画。
《鸾伏》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并不多见,多用于古代诗词、文言文中。它的繁体字为「鑾伏」。
在古代时期,汉字的书写形式常常有所变化。对于《鸾伏》这个词,古时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古代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其古时候的写法是怎样的。
1. 鸾伏凤盘,寓意着喜事临门。
2. 凌空鸾伏,彰显了华美和庄严。
鸾翔凤舞、鸾凤和鸣、鸾飞凤舞
凤舞龙飞、仙禽神鸟、天鹅翩翩
散落离开、东飘西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