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行走有節奏有威儀。 遼 宋複圭 《馮從順墓志銘序》:“曳綬鸞蹌於兵旅,峨冠鶚立於紫闉。”
“鸾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uán qiàng(部分資料中拼音标注為luán qiāng,但更常見的讀音為qiàng)。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行走時有節奏、有威儀的姿态,多用于描述莊重或華美的儀态。
古文出處
出自遼代宋複圭《馮從順墓志銘序》:“曳綬鸞蹌於兵旅,峨冠鶚立於紫闉。” 此句通過“鸾跄”與“鹗立”對比,分别形容行走的威儀與站立的莊嚴。
延伸比喻
部分資料提到其可比喻鳥類飛行的優美姿态(如),但主流解釋更偏向形容人的儀态。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馮從順墓志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鸾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鳳凰翻身:形容陷入逆境的人能重新振作。
鸾(音luán):鳥類,部首鳥,總筆畫12;跄(音qiāng):跌跨,部首足,總筆畫11。
《鸾跄》是一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詩句:“特地酬明主,蓬萊鸾鶴跄。”意指鸾鳳失态地摔倒。後引申為能重新振作。
鸾跄的繁體字為「鸞蹌」。
古時候的漢字寫作「鸤蹌」。
他在經曆了一段艱難的生活後,終于鸾跄起來,重新獲得了成功。
鸾翔鳳舞、跄踉伊人
重獲新生、重新振作、再度崛起
順利失敗、再次受挫、再度倒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