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廬圖的意思、匡廬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廬圖的解釋

中國畫。五代荊浩作。絹本立軸。水墨。畫面為全景山水,立式構圖。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層巒錯落,磴道沿懸崖盤旋而上。瀑布縷縷,扶搖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農屋。筆墨皴染兼備,滋潤渾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匡廬圖”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中國五代時期著名畫家荊浩創作的一幅傳世水墨山水畫傑作。其含義可從詞義和畫作本體兩個層面理解:

  1. 詞義解析:

    • 匡廬: 指中國江西省的廬山。“匡廬”是廬山的古稱和雅稱。相傳周朝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隱居于此山,後得道仙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名“匡廬”或“廬山”。
    • 圖: 指圖畫、繪畫作品。
    • 合義: “匡廬圖”直譯為“描繪廬山的圖畫”。在藝術史語境中,它特指荊浩以廬山(或其理想中的北方高山)為靈感來源或表現對象創作的這幅特定畫作。
  2. 畫作本體(荊浩《匡廬圖》):

    • 作者與時代: 由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約850-?)所作。荊浩是北方山水畫派的開創者,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
    • 内容與風格: 該畫采用全景式構圖,描繪了巍峨聳立的主峰,山間有瀑布、溪流、屋舍、小橋、行旅人物等。畫面氣勢雄渾,意境深遠,體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特色。荊浩在理論上提出“圖真”、“搜妙創真”,在技法上講究筆法的變化與墨色的運用,追求表現山水的内在精神和氣韻,《匡廬圖》是其藝術主張的實踐典範。
    • 藝術地位: 《匡廬圖》被公認為中國水墨山水畫走向成熟的裡程碑式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它集中體現了五代時期山水畫的成就,是研究早期山水畫的重要實物依據。
    • 現藏與形制: 該畫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為絹本水墨畫,立軸裝裱。

“匡廬圖”一詞,在漢語詞典層面,意指“描繪廬山的圖畫”。在藝術史和文化遺産領域,它特指五代畫家荊浩創作的、以廬山(或北方高山意象)為題材的傳世水墨山水畫名作。該作品以其雄渾的構圖、精湛的筆墨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匡廬圖》是五代時期畫家荊浩創作的水墨山水畫代表作,現藏于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以下是關于該畫作的綜合解析:

  1. 詞語來源與背景
    “匡廬”指江西廬山,得名于殷周時期匡裕隱居成仙的傳說。畫作标題源自元代柯九思的題字“寫出廬山五老峰”,以藝術手法呈現文人心中理想的廬山形象。

  2. 畫面内容與構圖
    畫作采用全景式構圖(高185.8厘米,寬106.8厘米),中央主峰巍峨聳立,層巒疊嶂環抱,山間瀑布飛瀉而下,山下溪流蜿蜒,點綴村舍、漁舟及行人。這種布局體現了“可望、可行、可遊、可居”的山水意境。

  3. 藝術特色

    • 筆墨技法:融合皴染技法,山石肌理渾厚,樹木刻畫細膩,展現水墨的層次感。
    • 空間表現:通過高遠與深遠的透視法,營造出宏大的空間感,成為早期山水畫典範。
  4. 曆史價值
    該作品是現存最早的絹本水墨山水畫之一,标志着中國山水畫從人物背景到獨立畫種的成熟,對宋代山水畫發展影響深遠。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題跋、印章等細節,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或相關學術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本抱節寶章閉門思過承答黜惡當簿谠理黨翼單晶矽東周列國志飛遁鳴高分房減口縫纴憤青敷顯高才捷足宮扆貢助栝子松過關契花朵化生女回盼夾裙輯輯靜悟金镂妓堂九解酒顔祭飨抗災窠臼雷菌崚嶒龍門點額米果甯方弄令擗掠萍蹤浪迹千金買賦牽畏清角熱潮水陳踏故習常糖舌蜜口天保痛酸投稿悇憛萬人之敵威尊命賤武巡捕相君相戀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