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th of alliance] 結盟立約;指盟約
(1).結盟立誓。《國語·魯語上》:“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荀子·富國》:“事之以貨寳,則貨寳單而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 唐 李商隱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草草臨盟誓,區區務富強。”《說唐》第九回:“兄弟在花園盟誓,隻道戲言并無憑證,誰知後來俱應前言。”
(2).指起誓。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咱對天盟誓,諸位神道老天爺。”
(3).指盟約。《宋史·陸遊傳》:“一和之後,盟誓已立,動有拘礙。” 明 李夢陽 《冬日靈濟宮十六韻》:“累朝盟誓冊,玉櫃少人知。”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這無異締結了一種盟誓,彼此在同一目标之下,完全無私地團結起來了。”
盟誓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分别對應古代社會儀式與現代語言用法:
指通過莊嚴儀式締結契約的行為或契約本身。古人通過獻血為盟、昭告神明的方式建立信任,常見于諸侯結盟、軍事同盟或重大承諾。例如: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盟誓之言,豈敢背之?”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述“毛遂定盟”之事,強調“歃血而盟”的儀式性。
引申為鄭重發誓、作出保證,強調言語的約束力。例如: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盟,誓約也;誓,約束之言。”
如《樂府詩集·焦仲卿妻》中“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誓言即屬此類。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4
中華書局點校本(通行學術版本)
“盟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結合古代和現代用法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名詞含義
指“盟約”,即通過儀式達成的正式約定。多見于古代政治或軍事結盟,如《國語·魯語上》提到“申之以盟誓”,強調通過婚姻和盟誓鞏固諸侯關系。
動詞含義
表示“發誓”或“宣誓”,常見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例如洪深《趙閻王》中“對天盟誓”即指以誓言表決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時期的用法差異,可參考《國語》《宋史》等古籍,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相關描述。
唱念做打查訖伧頭錯塗丹峤扼腕歎息風斾改殡感損故都何患無辭何省候比魂驚魄惕交應賈憎截攔進本金厄矜功伐能徑遂靜心金雅觜即使厥昭均賦褲襪柃梋曆僻詈言莅職履險媽拉巴子密查貈子牛桃頗甚奇幹祈籤起死回生犰狳群衆觀點區平紉佩仁瑞人閑三緘其口掃愁箒上陽宮沈謝獸困則噬說媒紅絲雨訟樹橐笥物換星移小猴兒小陸亵渎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