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摩盪 ”。
亦作“ 摩蕩 ”。1.謂相切摩而變化。語本《易·繫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孔穎達 疏:“陽剛而陰柔,故剛柔共相切摩更遞變化也。”《朱子語類》卷七四:“每一卦生八卦,故謂之摩盪。”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初講城南茶院時,諸老先生傳科舉舊學,摩蕩鼓舞,受教者無異辭。”
(2).指摩擦振蕩。《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 ﹞次 陳橋驛 ,軍中知異者 苗訓 引門吏 楚昭輔 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冬十月,有兩日相擊,黑光摩盪。” 清 徐昂發 《雁門關》詩:“嵐光自摩蕩,巖壑遞明晦。” ********* 《警告6*全6*國父老書》:“大日爾曼主義與大斯拉夫主義之二大暗流,衝激摩蕩,軋轢不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摩蕩漢語 快速查詢。
“摩蕩”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可從哲學、物理及現代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摩蕩”最早源于《周易·繫辭上》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指陰陽剛柔兩種力量相互摩擦、激蕩,推動事物變化發展。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解為“陽剛而陰柔,故剛柔共相切摩更遞變化也”。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宇宙生成、自然規律中的動态平衡,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提到“每一卦生八卦,故謂之摩盪”。
在曆史文獻中,“摩蕩”被用于描述具體物理現象,如:
現代漢語中,“摩蕩”可引申為情感、思想或行為上的不穩定狀态,如内心矛盾、猶豫不決等。例如:“他在職業選擇中摩蕩良久,難以決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原文或《宋史》相關記載。
摩蕩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内涵和情感表達。摩蕩的意思是指翻滾、搖擺、晃動,形容物體或情緒動蕩不安的狀态。
摩蕩的部首是草字頭,草字頭是指具有草字形狀的字,它位于左側。摩蕩的拼音是“mó dàng”,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摩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是古代河洛文化中的一個詞彙。在古代,人們用摩蕩來形容江河水勢激蕩、急轉彎曲的景象。
摩蕩的繁體字是魔盪,它保留了原字的基本形态,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變化。
在古時候,摩蕩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寫作“艹”的形狀,下部寫作“⺍”的形狀,整體上看更加簡潔。
1. 他的心情摩蕩不安,無法入眠。
2. 江水漸漸摩蕩起來,岸邊的樹木搖擺不停。
摩蕩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彙,如:
1. 摩蕩不安:形容内心跌宕起伏,心情不平穩。
2. 摩蕩不定:形容處于動蕩、變化不定的狀态。
3. 摩蕩情感:形容内心充滿波折和矛盾。
摩蕩的近義詞包括:震蕩、動蕩、激蕩、擾蕩。
摩蕩的反義詞可以是穩定、安定、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