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鋪設坐席。《儀禮·士冠禮》:“布席于門中、闑西閾外,西面。”《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郎署長布席, 袁盎 引卻 慎夫人 坐。” 清 陳維崧 《白苎·早秋飲蘧庵先生隔牆聞弦索聲》詞:“日沒杯闌,再向空階布席。”
“布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鋪設坐席,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描述傳統禮儀場景。以下為詳細解釋及相關擴展信息:
字面含義
指在特定場合鋪設席子(多為草、竹或布料制成),供人坐卧。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活動或日常起居中,如《儀禮·士冠禮》提到“布席于門中”,即鋪設席子以舉行冠禮。
文化背景
在古代,席子的材質(如布、草、竹)可反映使用者的身份。例如,普通人家多用草席,而布席可能因布料成本較高,被部分文獻(如)引申為形容生活簡樸或家境貧寒的象征。不過,此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并非所有用例均含此意。
禮儀場合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記載“郎署長布席”,描繪了漢代官員在宮廷中鋪設坐席的場景。
詩詞描寫
宋代蘇轼的“布席閑燕”與元好問的“布席崧台”等詩句,均以“布席”表現文人雅集的閑適氛圍。
生活描述
清代陳維崧的詞作中“再向空階布席”,則展現了日常飲酒作樂時的隨意布置。
權威性差異
高權威來源(如、3)明确其本義為“鋪設坐席”,而關于“貧窮”的引申義僅見于部分詞典(如),需謹慎采用。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布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叙述,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布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指代使用布料制成的席子或墊子。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布席》的拆分部首是“巾”和“帀”,其中“巾”代表布料,而“帀”則代表席子。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段落3:來源和繁體字《布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朝。在古代,人們用布料制作席子,因此就有了稱之為《布席》的詞彙。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布蓆」。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代,人們對《布席》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漢字字典的記載,它的古時候寫法有「蔀蓆」、「補蓆」等形式。例如,古代的一句名句:“春盛蓋布席,冬溫抱衾蓆。”(出自《史記·外戚世家》)描述了人們在春天鋪上布席,在冬天則用衾蓆取暖。
段落5: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布席》相關的組詞有:布草、席夢思、席地、席卷等。近義詞包括:布床、席子、墊子等。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布席》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