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漏的痕迹。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下无漏跡,上无逸飞。” 晋 张协 《七命》:“内无疏蹊,外无漏跡。”
“漏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遗漏的痕迹”,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漏”指事物因孔缝导致遗漏或渗出,“迹”指痕迹或遗留的印迹。组合后表示未被完全清除或未被注意到的残留痕迹。
语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事物未被彻底处理或隐藏的细微线索,如古代文献中形容围猎时“下无漏迹”(地面不留遗漏的痕迹)。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七启》:“下无漏迹,上无逸飞”,以及晋代张协的《七命》:“内无疏蹊,外无漏迹”。两处均通过“漏迹”强调行动或布局的严密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恒修居的完整解释。
《漏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揭露、暴露或泄露行迹、踪迹。它常用来形容隐藏的事情被发现或曝光,也可以指人的行踪被察觉、追踪。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部首检字法,可以将《漏迹》分解为2个部首:氵(水)和止(足)。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漏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邶风·击鼓》中的“白狐狸,能飜腾兮,舞彼鸣鼓。”这里的“舞彼鸣鼓”指的就是演奏击鼓而为人所见。后来,《漏迹》逐渐衍生出暴露行踪的含义。
在繁体中,《漏迹》的写法为「漏蹤」。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我们可以了解到《漏迹》的古代形式。它的古字形写法为「漏軌」,在古代文字中,「軌」表示轨迹、行踪,而「漏」则代表泄露、流出。
1. 那个官员的贪污行为终于被记者揭发,他的漏迹让人们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2. 这个小偷的漏迹让警察成功地抓住了他。
1. 行迹 (xíng jì):行踪、轨迹。
2. 暴露 (bào lù):揭露、显露。
3. 曝光 (pù guāng):暴露、公之于众。
1. 揭发 (jiē fā):揭露、发现。
2. 发现 (fā xiàn):察觉、找到。
3. 示踪 (shì zōng):显示行踪、留下蛛丝马迹。
隐藏 (yǐn cáng):掩盖、保密。
保密 (bǎo mì):保守秘密、不泄露。
拔地摇山包藏变革边帐鼻毛膑脚鷩鴺惨懔策括畅洽陈宫镜除草初平村虔灯饰典吏都盛盘鄂博贩卖驸騄胕肿膏粱纨褲餻糜供馔衮衣以归黑窝佷用黄刺玫宦侍火澣布检照郊射叽叽咯咯亟近疾雷不暇掩耳酒觞龙驭寠乏镂管露床蛮牋凝津凝图盘肠屏迹批转破釜青狼磬师曲谬少待深言石跗松格素卷外道五义显而易见响珰珰饷事